火炮发源于中国,早在宋朝时期,宋军就装备了最早的火炮——霹雳炮。不过,在此后数百年时间里,中国的火炮技术发展极为缓慢。反倒是世界另一端的欧洲在得到火药技术后,迅速将其应用到实战中,并研制出了真正具备实战意义的火炮。到了明朝中后期,欧洲的火炮技术已非常发达,他们制造出来的火炮不仅射程远、威力大,而且精准度也远胜过明朝的各种火器。
到了十七世纪初期,欧洲人已经频繁出现在明朝的沿海地区进行各种贸易以及传教活动了。欧洲人在科学、天文、算术等方面的成就让少数明朝有识之士大感佩服,其中尤其使明朝人感到震撼的就是欧洲的火炮威力巨大。相比之下,明朝军队中装备的火炮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后金打败。当时已成为天主教徒的明朝河南道御史徐光启上书朝廷力主引进欧洲先进的武器技术才是增强明朝军事实力的最佳捷径。徐光启主张从澳门的葡萄牙商人那里大量购进火炮,并聘请葡萄牙炮师到明朝军中任职,向明朝炮手传授最新火炮技术。由于当时西洋火炮的威力已经广为人知,因此朝廷获准了徐光启的请求,答应引进七名葡萄牙炮师和一名通事,以及16名随行人员北上京城。
明朝引进的火炮在战场上第一次大显神威当属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之战”。当时后金八旗军在大汗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向宁远城发起猛攻。由于此前后金八旗军在战场上攻无不克,因此许多人都认为明军在此战中必定也是凶多吉少。关键时刻,宁远守将袁崇焕命令手下将城中的十一门“红夷大炮”放置到城墙上对后金军发起猛烈炮轰。后金军在巨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最终不得不选择撤军。
按理说,从欧洲引进的火炮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之后,明朝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毕竟当时明朝面临着很大的军事压力,改善武器技术显然能极大缓解这种压力。可是明朝引进欧洲火炮的政策在此后却几乎停滞不前,直至明朝灭亡,火炮在明军的武器装备中都只扮演着不重要的角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明朝之所以在引进欧洲火炮技术方面止步不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统治阶层太过保守导致的。在徐光启第一次提出雇佣葡萄牙士兵的时候,朝堂上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许多人担忧拥有先进武器的外国士兵可能借此机会打探朝廷虚实并反制明朝。徐光启好不容易力排众议,终于被允许引进第一批葡萄牙炮师进京。可是在随后的演习中,火炮却出现了炸膛,一名葡萄牙炮师当场死亡,三名中国助手受伤。引入火炮计划被迫中止。
后来经过徐光启的不断努力,明朝才断断续续从澳门的葡萄牙人手里购入了几批火炮,其中就包括在“宁远之战”大显神威的“红夷大炮”。
“宁远之战”后,火炮给明朝高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光启趁机上疏皇帝请求聘请更多的葡萄牙士兵和购买更多火炮。然而正当一切都逐步走上正轨的时候,崇祯四年(1631)山东发生了“吴桥兵变”,12名葡萄牙士兵被杀,徐光启的得意弟子、明朝火炮专家孙元化也因镇压兵变不力被斩首。
“吴桥兵变”对明朝影响极大。叛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在兵败后渡海投靠了后金,并将明朝已掌握的火炮技术也一并奉上,使后金也获得了跟明朝威力相近的火炮。而明朝这边在杀了孙元化后,火炮事业几乎陷入停滞。已到古稀之年的徐光启面对一团乱麻的朝局也已无力再做出什么改变了。大明王朝最后十余年时间就在内部激烈的党争中一步步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