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大军剩8千人,如果不是这场从头错到尾的仗,盛唐不会消失

编者按:安史之乱中唐与安史叛军的潼关—灵宝之战,最终导致潼关告破,长安陷落,是整个安史之乱的转折点,让唐朝的形势从完全优势转为危在旦夕。如果没有灵宝之战,安禄山自己也根本没有信心打下去,甚至早想退回范阳老家。为何灵宝之战中,唐朝以绝对优势兵力惨败于安史叛军?而关于此役的分析一直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唐军惨败的原因。

战前形势灵宝之战前,安史军可以说朝不保夕,首先,安史将领令狐潮、李怀仙、杨朝宗、谢元以四万兵马猛攻作为中原漕运要道的睢阳,却被张巡连续击败,攻打六十多天却毫无进展,而自身损失惨重只得暂时退兵。在河北,有十七个郡响应颜杲卿颜真卿的起义,虽然史思明回兵击败了颜杲卿,但颜真卿依然拒守兵精粮足的清河,同时李光弼郭子仪先后率兵出井陉道至常山,多次击败史思明。在嘉山战役中,史思明的五万大军被斩首四万,连史思明自己也被打的坠马,最后徒步光脚一路狂奔,才侥幸逃出生天,好不容易被他重新攻下的河北诸郡再次重新反正。在南部,南阳节度使鲁炅虽然吃了败仗,但是拥兵五万以防安史军南下,防守有余。西部,面对潼关天险,安史军毫无突破的可能。可以说,如果这样正常发展,一年之内,安禄山就会覆灭。但是,奇迹般地夺取潼关却让安禄山起死回生。

▲图 1 灵宝之战前河北形势,黑色为安史军控制地区, 红色为唐军控制地区

唐军情况虽然在灵宝之战前,唐军在各条战线基本都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李隆基的操作却早就为唐军埋下了隐患。在安禄山叛变初期,先行出战的封常清、高仙芝,率领的不过是一些新募兵和在天宝时期基本丧失战斗力的彍骑(宿卫军之一,天宝时期荒废),以这种劣质的军队,面对安禄山的河北精兵,自然难以抵挡。但是高封后面整军守备,死守潼关,完全控制住了局势,功大于过,此时李隆基听信监军边令诚谗言,临阵斩将,换上中风几乎不能行动的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是第一大败笔,直接导致了之后的连锁反应。哥舒翰重病在身,基本没有指挥能力,连军务也难以处理,将军务全部委托给行军司马田良丘,而田良丘没有威望,导致手下骑将王思礼和步将李承光发生内讧,军令不能统一。混乱的军务,导致普通士兵连饭也吃不饱,高适就指出过“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蒲饮酒,不恤军务。蕃军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于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

再来谈士兵素质的问题,以往关于潼关之战,多认为唐军不是精锐,素质不行,这个观点实质是错误的,因为在高仙芝封常清领兵的时候,军队还是新兵,紧接着李隆基就征集朔方河西陇右的军队“上下制欲亲征,其朔方、河西、陇右兵留守城堡之外,皆赴行营,令节度使自将之,期二十日毕集。”到了哥舒翰的时候,军队已经到达大部,唐廷从长安发兵八万,都是河西陇右的精兵,河西和陇右,是唐朝对抗吐蕃的前线,无论军队数量、质量还是待遇,都在唐朝众节镇的前三,是毫无疑问的精锐。所以在士兵素质上,哥舒翰军并不差于安史叛军。

▲图 2 唐朝天宝时期各节镇军费

另一个方面是潼关以东的地形,这一方面也并没有被广泛关注,如果唐军拒守潼关,那就是以逸待劳,因为潼关以东的狭长地带,军队难以展开,凭借潼关天险,易守难攻,对攻方来说攻破潼关简直难于登天。而且,那一带的地形,也导致运输困难,攻方补给难以补充,只要占据潼关稳守,没有输的可能。但是,如果要打出去,就不一样了,如果出击,优势则完全落入了安史叛军的手中。因为从汉到唐,函谷关的地位一直下降,而西部的潼关取代了函谷关,在潼关和函谷关之间则有一个狭长的隘道,属于崤函古道。

▲图 3 -潼关到函谷关之间的通道,可以看到南有山岭,北有黄河,非常狭窄

唐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狭窄的道路根本无法展开军队,这就让人数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而这一狭长地带的两边,北有黄河,南有山岭。如果安史军在此地设下埋伏,即使唐军探查再完善,也很难发现。同时,一但发起伏击,唐军则首尾不能相顾,而二十万(号称,但至少十几万)这个人数上的巨大优势则会带来毁灭性的连锁反应,二十万大军在此处行军,一但某个地方出了问题,主帅根本无法立即做出反应,在做出反应之前,恐怕全军就会崩溃。

▲图 4-崤函古道,道路极其狭窄,难以展开军队

哥舒翰虽然重病,也深知这一点,表示“禄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若往,正堕其计中。且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况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因而乘之,可不战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务速!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实行持重战略,把守潼关天险,再让李光弼和郭子仪在河北持续进攻,安禄山连老家都会丢,根本活不了几天。但是,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杨国忠和哥舒翰的矛盾,让杨国忠害怕哥舒翰清君侧,多次向李隆基进谗,李隆基也判断失误,直接命令哥舒翰进兵。这里可以说这对君臣昏招迭出,如果哥舒翰要清君侧,那你让他打完了安史叛军,赢了的话,他的威望谁人能及,借势回朝要杀杨国忠谁能拦?如果输了,那潼关告破,杨国忠和李隆基难道希望看到吗?显然,无论结果怎么样,让哥舒翰出击,即使只对杨国忠自己,都是大错特错。

战役过程正如之前所说,叛军主将崔乾佑完全利用了自己所有的优势,他在崇山峻岭中设下层层埋伏,随后让部分军队阵型不整,诱敌深入“乾祐所出兵不过万人,什什伍伍,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却,官军望而笑之。”哥舒翰中风,对于安史军的埋伏没有做出准确的探测。但是在这种隘道和山岭,崔乾佑随便设下一处伏兵,即使仔细探测,也很难发现。唐军分两路进兵,哥舒翰以三万人在黄河北岸擂鼓助阵,而王思礼则率五万前军和庞忠的十万后军在黄河南岸进兵,道路极其狭窄。待唐军深入七十里隘道时,一场军事惨剧就发生了:伏兵先在山岭上射下滚木檑石,唐军在隘道中人挤人,连枪矛都难以使用,更不用说去对付山崖上的伏兵,哥舒翰想要以毡车开路,再用骑兵先冲破安史军防线,打出隘道,但是连天气也不站在唐军一方。这时刮起东风,崔乾佑焚烧了数十车草木,让唐军阵中完全被烟雾覆盖,唐军士兵无法视物,极度的慌乱让官军开始自相残杀,因为看不清烟雾中到底有什么,不少士兵疯狂地朝烟雾中射箭,直到射完了才知道烟雾中根本没有敌军。

▲图 5-被烟雾笼罩的唐军完全无法分辨敌军

这时候,崔乾佑的同罗精骑从山谷中绕道而出,给予唐军最后一击,唐军的阵型被彻底撕裂,这场战役可以说根本不是战斗,而是安史军的单方面屠杀,两岸的唐军完全崩溃,被叛军肆意屠杀,狭长的地形让官军自相踩踏不计其数。而黄河上的几百艘运粮船,则被士兵争先抢渡,却因为人太多超载,导致每一艘运粮船都基本沉没。士兵情急之下竟然用枪矛和盾牌合在一起做成一个简易筏,想以此渡河。光淹死的唐军就至少有几万人。更为惨烈的是,之前唐军在关外挖了三条防备敌军的堑沟,每一条都宽两丈,深数丈,结果却全部被逃亡的唐军填满,而后面的士兵才得以踩着同袍的尸体逃回潼关。哥舒翰侥幸逃回,清点人数,十几万大军只剩下八千人。哥舒翰想收拢兵力回守潼关,被部将火拔归仁哗变挟持,直接带潼关投降。十几万唐军的覆灭,潼关天险的告破,让安史军的局势从势如累卵转危为安,安史之乱变得不可收拾,长安直接告破。

▲图 6-安史军精锐骑兵

而之后李隆基丧失勇气,只想逃亡蜀地,在逃难途中也上演了一出《长恨歌》。太子李亨虽然能力不足,却留在灵宝前线,没有抛弃唐朝的父老百姓,担起了指挥全局的重任。之后的唐军足足苦战七年,才得以不完全平定安史之乱,留下了大量的安史余党,给整个唐朝之后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

参考资料:《唐代藩镇研究》、《旧唐书》、《资治通鉴》、《新唐书》、《安禄山事迹》、《陈潼关败亡形势疏》、《中国历史地图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