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发生在苏联与日本之间,一场未宣而战的诺门罕战役落下帷幕。朱可夫在经历了近20年的和平年代,幸运地走向战场,让日本人见识了大纵深进攻理论带来的震撼,并看清了苏军的实力,远胜于日俄战争期间的沙俄军队。
为此,日本人将“北进”战略改为“南下”,甚至不顾德国人的感受,与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再也不敢造次。而这场战役的功臣——朱可夫,也得到了苏联领导人的信任,自此仕途坦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战争选择了朱可夫。
作为一名军人,朱可夫是一个有心人。
出身于穷困家庭的朱可夫,从小就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精于求精、好上加好,这既是他做事的原则,也是他赖以生存的谋生之道。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如果没有战争,朱可夫很可能是一个不错的皮毛匠。凭借着好学和不屈的性格,在学徒期间,他起早贪黑的工作,也不忘自我提高,常利用空闲时间去学习。不仅很快成为学徒的头,还学习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通过了考试。
随着一战爆发,他成为沙俄军队的一名骑兵,尽管军士对他百般刁难,但丝毫不影响他刻苦训练的热情,并很快崭露头角,到教导队深造。在战争中,他冲锋陷阵,两次负伤,两次获得勋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普通士兵成为一名军士。
但他不是没有思想的人,选择布尔什维克是朱可夫人生最大的节点,他离开了沙俄军队加入红军,并迅速成长为一名红军干部。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十分珍惜去军校学习的机会,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他开始接触先进的军事理论。
善于思考的朱可夫,不仅热衷于新生事物,而且能很快地总结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对坦克和大纵深战役理论情有独钟。更难得的是,他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去论证和演练这些理论,并创造性地总结出新的战术原则,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赞许。
这种追究完美的个性,让他在同一级别的军官中,很快脱颖而出。当然,朱可夫安于现状,听凭命运安排的性格,使他不得罪人,是大家公认的、没有“野心”的人,从而也避开了残酷的权力斗争,再加上有布琼尼的庇护,去诺门罕指挥战斗,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朱可夫在诺门罕战役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巨大胜利是极其珍贵的。引起了苏联领导人的关注,在他看来,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苏军需要朱可夫这样有智慧、百折不挠的猛将。更何况,凭他和布琼尼的关系,朱可夫更加值得信任。
一场以大纵深战役理论为指导的军事变革,在苏军中展开。
1939年11月,就在朱可夫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不久,一场战争,让苏联领导人下定决心启用朱可夫,并进行军事改革。这就是苏联与芬兰的“冬季战争”,强大的苏军居然被弱小的芬兰民兵,打得毫无“大国风范”。
尽管取得了胜利,但伤亡20万人的惨重代价,让苏军沦为西方国家取笑的把柄,也坚定了德国入侵苏联的信心。他们认为,苏联国内的权力斗争已将军队搞得“昏天黑地”,大批优秀的指挥员“消失”了,严重影响了苏军的战斗力。
痛定思痛,苏联人开始认真总结,并为了应对未来战争的需要,决定停止内部斗争,进行军事改革。一方面提高军人待遇和地位,开办大量的军官培训班,另一方面,大胆启用一批拥有先进军事理念,以及领导才能的军官,将他们放在重要的岗位上。
1940年5月,朱可夫被晋升为大将,任命为基辅军区司令员。要知道,基辅军区在当时苏联是最大的军区,地位最高。再加上该军区驻守的是乌克兰地区,正是德军入侵苏联的主要方向。可见,朱可夫在苏联领导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很高的。
换句话说,就是以朱可夫的大纵深战役理论成果,拿基辅军区做试点、搞改革。朱可夫深感肩负重任,上任后首先着手整合军区指挥层的优势。在这里,他遇到了15年未见的老同学——巴格拉米扬上校,由他出任军区作战部部长。
接着就是组织司令部和所属部队不断地进行野外训练。尽管部队训练热情有所提高,但“权力斗争”的“后遗症”十分突出,新提拔上来的高级指挥员战役战术基础很差。为此,朱可夫将诺门罕战役的经验总结成册,供他们学习。
然而,“积重难返”。当前苏军最尖锐而繁重的任务,不是扩大军队规模,而是指挥员们要学会未来战争中需要的东西,这不是朱可夫一人能调理好的,他一边送大量的指挥员去深造,一边在军区内组织培训班,但效果进展缓慢。
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一项更重要的职务悄然而至。
1940年底,随着欧洲各国纳入德国版图,在苏联边境上,德军开始频繁调动,飞机经常越境侦察,种种迹象表明,德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苏联。苏军总参谋部也开始着手应对战争的准备,计划一次战略级别的战役演习,“假想敌”就是德国。
朱可夫被邀请参加高级指挥员会议,并做题为《现代进攻战役的特点》的报告,他深知这个报告的意义,它将对军队的改革有很大的影响。但题目太大、超前,朱可夫压力很大,好在有巴格拉米扬的帮助,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让他意外的是,这个会议级别升格了。改由苏联最高统帅部组织,到会的人员除了各总部领导,各大军区和集团军司令、参谋长,各军校校长,还有苏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委员。说白了,苏联下一步的国家战略方向,就是如何应对战争。
会议上,反响最大的要数朱可夫的报告,与会人员对他的大纵深机动进攻和防御理论,表示了认可和接受,并对他建立大量机械化部队的建议没有异议。当然,朱可夫结合远东战役的实战经验,也让他的报告更具有说服力。
这次会议在苏军军事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苏军全面走向机械化的“里程碑”。会议结束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中苏军各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和暴露出的问题,朱可夫都一一记下,准备回去后,在军区进行推广或改进。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演习结束后的第二天,苏联领导人召见了朱可夫,决定由他担任红军总参谋长。这个任命,朱可夫没有推辞,在他看来,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作为军人必须挺身而出,同时,用其熟知的战略战术赢得战争是他的责任。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人们“眼红”朱可夫“一步登天”的时候,有谁知道他每天只睡3、4小时,钻研战略战术;又有谁知道在前线,他与官兵们一起出生入死。所以,一个人不可能随便成功,当“有准备”遇到了机会,成功也就成了"必然"。
如果没有诺门罕战役的胜利,朱可夫还会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吗?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