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非面如黑炭,只做了一年开封府,断案真不多,别被电视剧骗了
我叫包拯,北宋999年3月5日,出生于庐州合肥的一个官宦家庭。父母很宠爱我,我从小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教育,是一个有志青年。
1026年(27岁),我拜别父母,北上汴京,参加朝廷科举。第二年,我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试、殿试,最后皇上放榜,我高中甲科进士!皇上授官,因我父母年事已高,我便请求改在离家乡近的地方做官,以方便伺候双亲。
朝廷便改授我为和州监税,可是父母还是不愿与我一起赴任。于是,我做出了惊人举动,辞官回家侍奉父母!父母只我一个儿子,我甘心侍奉双亲。等到二老离世后,我又在家守孝3年。
(《少年包青天》周杰饰演包拯)
一晃十年过去了,我在家成了“待业老青年”。1037年(38岁),我离开家乡,决定复出,回到吏部接受调任。我担任第一个官职是天长县县令,任上我接到了一个奇怪的“牛舌案“!
有一个农夫的牛舌头被人给割了。我想,如果盗贼想偷牛的话,直接把牛杀掉就可以了,何必要费事去割牛舌头呢?他一定是想陷害牛主人,希望主人把牛给杀了,因为在北宋私宰耕牛是违法的。
我灵机一动,让农夫回家把牛杀了,恕他无罪。第二天,果然有人拉着农夫到县衙告发,说他私宰耕牛。我立即喝道:“大胆歹徒,为什么割了人家牛舌,又来告人私宰耕牛?”这人非常震惊,立刻就招认了。
这真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有趣案件。
(各种版本的包大人)
1040年(41岁),我升任端州知州(今广东肇庆)。这里的端砚非常有名,历来官员都会加征几十倍,趁机私自留下一些,用来贿赂朝廷高官。
我非常痛恨这样的行为。我到了端州后,打破这里官场潜规则,下令绝不多收一块。我在端州4年,直到我离任时,我把用过的端砚全都造册上缴,没有私留一块。
1044年(45岁),我在端州铁面无私出了名,仁宗皇帝很赏识,任命我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从此,弹劾官员就成了我日常。
我弹劾了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他歪曲中央政策,盘剥灾民。这件事被清朝的石玉昆写进《三侠五义》,后来改编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
1050年(51岁),我弹劾了江西转运使王逵。王逵作为地方大官常常贪得无厌,滥用酷刑,但他在朝中有靠山,好多人敢怒不敢言。他为民请命,先后七次上书弹劾,仁宗终于将他罢免。
我还弹劾了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张尧佐短短几年时间便由县令、知州、开封府尹升至三司使,引起群臣非议。张尧佐位高权重却不知进退,是一个昏官,庸官。我三次弹劾张尧佐,在朝廷上与皇上廷辩,口水都溅了宋仁宗一脸。最终仁宗皇帝也只好屈服,撤了张尧佐的官。
我多次弹劾权贵,让百官甚至皇帝都有些畏惧,当时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包弹”。为官清廉正直,没被我弹劾过,就叫"没包弹",反之贪官污吏,就必然“有包弹”。
(京剧包拯形象,其黑脸为小说虚构)
1053年(54岁),我回到家乡,任庐州知州。没想到老家的亲戚们,居然仗着我是地方长官,胡作非为起来。有一次舅舅犯了法,我下令将他抓到公堂,问清事实后,依法将他狠狠打了一顿。从此,亲戚朋友们再也不以身试法了!
1056年(57岁),我任开封府尹。我很快就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我在衙门前立了大鼓,告状的人击鼓鸣冤,直接见官,避免被官府小吏刁难。
(包公祠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
不久,开封连降暴雨,河道阻塞,洪水淹没京城。我一面组织军民抗洪抢险,一面调查水患原因。经过走访,我发现水灾其实是人祸引发的,不少达官显贵们侵占河道,建筑自家花园楼台引起的。
于是我下令张贴告示,让他们马上拆除。不少人不干,甚至公开对抗,上奏朝廷告我状。当然我也不怕得罪他们,我对皇帝说,只要“人患”一治,水患自然解除。最后,这些达官显贵们只好乖乖地全拆了。
这下,我在京城威名大震,老百姓都盛传“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意思暗中行贿,对阎罗王和我包拯是没有用的。后来我死后,人们真的把我奉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
(金超群版包青天)
其实我只在开封府干了一年多,身边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更没有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这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
1061年,他任枢密副使,成为朝廷最高决策机关的一员。虽然位高权重,我衣着饮食依然“如布衣时”,被后人奉为清官的典范。
1062年5月25日,我因病去世,终年64岁。
(包公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