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语:
一个多月之前,当我踏上返乡的列车时,只有少数年轻人戴着口罩,那时候一切如常,以为不过又是一个平常的春节。
直到今日,回想起这段“禁足”在家的时间,网络信息的席卷,情绪的蔓延……都让日子变得似乎更加漫长。
当你回忆起这困居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你会记得什么?你生活中最大的改变是什么?面对疫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这一次,物道君邀请到了几位艺术家、生活家好朋友,请他们来分享这段时间的生活。
在世人眼中,艺术常常被认为是无用;精致的生活,常常被质疑得有钱有闲才能实现。但在这个特殊时期,普通人如我们,面临的生活困境没有太大的两样。
在这个当下,或许就如潮水退却后的岸头,生活回到更本真的模样。你的生活,就是你的样子。
竹庵 画家 居于大理
平平淡淡就在人们身边的时候,我们是最不去珍惜的。
实在没想到,鼠年的第一个月,会因为一场突然降临的疫情,至今二十几天足不出户。因此整理旧稿,闭户作画,顺理成章。
这二十几天,除去被各种情绪牵扯外,力所能及的,不外乎借助几个平台的力量,捐画义卖,给一线的医务人员一点支持。此外自己的寄托,便是手里这支画笔,在笔墨的世界里安顿自己。
禁足一个月,写字、画画、看书、上网。画室的窗外柳枝发芽,扑面的新绿,最初嫩芽粒粒上翘。室内久坐,不免会有些冷。这时索性生个壁炉,沏壶茶,收拾整理画案,开始一天的工作。
临帖是每日口粮,边研墨边读帖。几本汉碑唐帖从小陪我到今天,仿佛极熟稔的老友,而写来,又觉得时常陌生。断断续续换着写,终南无窬,惟觉今年笔下略松透些。
晴天顶窗投下的光,移到画案旁。偶尔停笔呆看,光束里尘埃游走,仿佛夜里仰看星河,静谧的空气里,另一个世界从不停歇地精彩存在着。
近日所做的山水画,取材立意正是平日所居、所游、所观、所感在脑海里的一些片段与“情结”。没有完全对应的实景,也并非一切凭空虚造,足不出户,信手拈来。
窗外田间金灿灿的菜花,苍山负雪,无人的陌上春色难收难管,画笔所致,既是望梅止渴,也类画饼充饥。
惊心动魄的2020头一个月。回不去了啊,回不去了啊。日子还得过呢。朋友感叹着,真的最后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可平平淡淡就在人们身边的时候,我们是最不去珍惜的。
昨天读到一句话说人身上最值得珍视的三件事:童心、才华、心地的光明,觉得说得挺好。此刻对着阳光下的菜花田,想想这也是奢望。对于普通人而言,健康平淡的一生,就已非常不易了。
愿这场噩梦早日结束,愿我们未来的日子,不再有这样的劫难。
李曙韵 茶人 居于北京
在非常时期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2020年2月2日
北京雪天,继续安心宅着,线上陪伴大家研墨试纸抄经。
抄茶经的第一天,我便和同学们说:“这21天的精神重点,是强调借抄经把心安住,享受书写当下片刻宁静,贵在过程的坚持、品质,切勿浮躁。像打坐一样,先去享受这个过程。”
身为茶人,我们何其有幸,可以用一席茶为自己的家庭提供滋养精神的茶汤,用习茶多年的心去安定自己及身边的人。
在非常时期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无论是宗教还是我们的茶道,长期的心手合一训练能锻炼茶人的身心平衡,让我们在非常时期得以转化成道用。
如果你问我当一个茶人在困境时对社会有何意义?我很感激茶让我在数次生命艰难时刻保持了乐观、自律、放松的姿态,那就是茶人该有的尊严。
其弈和知音 陶艺家 居于景德镇
特殊时期持续特殊,生活也依旧是生活。
2020年2月1日
疫情持续蔓延,我们把家变成一座孤岛,继续生活努力照顾好身边的家人。
我和俩小朋友从大年三十就再也没有出过门了,其弈也只是出去补充过两次食物,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出去补给的食物主要是大米、面粉和油,还有能存放更久的根茎类蔬菜。
这些天都是很有计划的准备一家四口的三餐之食,特殊时期所带来的特殊心态,所以我自己想到“非常时期的料理”这样一个主题。安排既要精细合理,又要完全杜绝奢侈与浪费。(餐餐吃得好,只求八分饱)
这些日子的食谱,尽量保证多元化,营养均衡又不浪费。主要的改变是增加了面食,因为平时几乎一日三餐都是以米饭为主食。
其弈安排的年夜饭主食是手擀面,炒青菜和胡萝卜(小朋友爱吃),然后蒸了几片自己熏的腊肉。
一开始我是有点委屈的,觉得大年夜总得吃点“好的”吧!但是,一开吃就开心起来了,因为确实太好吃了。
腊肉切厚片撒上辣椒面蒸熟,一口一块,香香糯糯有点舍不得嚼(肯定也是因为少)。其弈说有腊肉也就有年味了,还为它开了瓶红酒。
手擀面的汤底是之前吃剩下来的牛排汤和干豆角汤的混合,与面筋道的口感很是协调,是目前最特别的一顿年夜饭,平平淡淡而滋味浓厚。
其实,我们期待的生活就是如此呢!平时还是太随意乃至浪费了。
2020年2月21日
整理妈妈做的干菜简直就像是打开宝藏箱,品类丰富,相当诱人,当然也有年代久远的(三年前的都有),茄子皮、白辣椒、豆角、菜心、豆豉、梅干菜、萝卜……
妈妈每年都做,但平时我们吃得很慢,若不是这特殊时期,之前冰柜里尘封三年的干菜会往陈年普洱茶路线靠近(我忍住不笑),现在尽量搭配到食谱里。感觉连续可以十天不重样,开胃又下饭。
白辣椒切得碎碎的,肉也切得细细的,除了一颗大蒜和几滴酱油什么都不用加,下饭绝佳。然后用几片腊肉打底的干豆角太香,留了一部分特意做了焖饭。既方便制作,还能最大范围地节省材料,关键还有无可替代的美好滋味。
因为不能出去,一日三餐变得特别具体,每天都琢磨着在有限的条件下做点什么好吃的,想着如何发挥食材的最大价值,又怎样做到没有浪费。
那天晚上在村里散步,看着广袤星空呼应轮廓清晰的远山,青蛙也开始醒来,此起彼伏地叫着,女儿也很欢快地跑着,加上白天看到的那株着急的杜鹃花,春天是真的来了,一切似乎还和往常一样。反而让我觉得这段日子像是生活在梦里,不敢相信疫情已经变得这么糟糕。
特殊时期持续特殊,生活也依旧是生活。
桃二 茶人 居于杭州
我们要竭尽所能热爱生活,哪怕在极其艰难的岁月。
整理了这段时间的一些文字,以纪念我们共同经历的岁月。
2020年1月24日
除夕。杭州还是下雨。各种渠道信息涌来,还是忍不住去看,也和自己说尽量从担忧中抽离出来。下午喝了乌龙茶,星星点点的香,稍稍抚慰这兵荒马乱的心。往年的除夕爆竹声震天响一整夜,今年只在凌晨零星响了几声。
没有扎堆的新年祝福。彼此保持沉默,心里只有一句保重,连快乐都不太好讲出口。很多东西到了这时也真的不需要。
2020年1月29日
今天初五,天气好得像一个预兆。
把自己从各种信息里拔出来,走路去山林。我们村不大,水库走几分钟就到了。
一路风景极好,大片连绵茶田,沿途高耸着松树、香樟树、檫树。野山茶花凋落得差不多了。白色的梅花开得早,在晚冬的山谷里发出一阵阵清冷幽香。山涧小溪和最初一样水流清澈,蜿蜒而下。
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身处自然山林显得如此奢侈。也唯有自然,以其宏大和本来面目,让我们检视自身处境当中的艰难。
2020年2月5日
不管外界如何,喝茶这件事,喜欢永远是第一要素。
至于功效,真正喝茶的人当然懂得自己是如何受益于此的。但不是奔着治病去的呀。人们总是受制于一样东西是否有用,过于注重实效速效,缺乏耐心。
但是,像耐心这类东西,对学茶要做的多喝多看多感知来说却是必须的,也是唯一的路。
2020年2月13日
群里正讨论疫情不停变化下的生活状态。有人说,不管当下的状态是你主动选择还是被迫承担的,都应该好好享受,莫要辜负。看到这里陡然想起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句诗来。
谈起状态,最近读《中国绘画的深意》有类似的感悟。无论主题如何变,绘画往往表达了时代或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当时的人们在关注什么、追求什么、寄托什么,都可从画里窥见。
又想到一句话,大意是世上只有两种创作状态,一种是表达他没有的,一种是表达他过多的。也就是说,本质上任何创作都是在表达一种渴望。画也一样。
中国绘画的深意绝不止以画看史,它最终承托的是一种生命安顿的理想。这正是中国哲学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美学所追求的:超越一般意义的审美快感和悲喜感,得到深层的生命安慰,最终超越生命。
古人寄情山水诗画,在作品中得到安顿与超越。我们呢?
2020年2月17日
这世上有很多东西无法偿还。比如公正,无视一次,就是一次。比如尊严,剥夺一次,就是一次。比如生命,没了,就是没了。请不要再讴歌苦难,苦难并不使我们荣耀。也别再歌颂牺牲,如果牺牲是失去自由甚至生命。苦难如果有意义,有且唯一的意义,是带给我们反思。
但愿你我不要遗忘。
回望抗疫在家的一个多月,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无论是阅读、写字、画画、抄经,还是喝茶、做饭等等,无非是竭尽所能地过好生活,平衡情绪。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一个过去的时光,都是在雕刻我们这个人。我们怎么度过今天,明天就将是如何。
相信每个经历过的人,它都将成为我们难忘的一段时光。相信每个再平凡的个体,也有值得被书写的故事、思考与感受。
当你回想起这段特殊时期的生活,有什么瞬间、改变、感受让你很想写下来吗?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们分享,静候佳音。
部分文字为物道原创,部分文字来源于受访人,图片来源于「竹庵、李曙韵、其弈工作室、茶画家」授权提供,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