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刺刀完胜抗战大刀,一寸长一寸强?除破锋八刀,还有三套刀法

编者按:网络上关于大刀队的讨论,一直很热烈。尤其抗战大刀vs三八式刺刀,更是很多网友经常争辩的话题。本文试图从大刀队的刀法入手,分析抗战大刀vs三八式刺刀到底孰优孰劣。

关于大刀队的刀法来源,众说纷纭。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总结出四种说法。一说来自李尧臣。根据多条资料的说法,当年宋哲元提出设立大刀队的建议,负责训练的副军长佟麟阁将军,亲临北平聘请会友镖局的老镖师李尧臣为军中教习。李尧臣练的是会友镖局的看家武术----三皇炮锤,他结合自己的六合刀、追魂剑等传统武术技法,为二十九军编了一套“无极刀法”。此刀法可劈可刺,实战性强。

一说来自尚云祥。根据徐浩峰的说法,1933年喜峰口血战中,中方所用刀法是形意拳的尚云祥传授。

一说来自马凤图、马英图。二马是通背拳门人,与西北军张之江关系密切,他们结合自己所学武术,创编“通背二十四剑法”以及“破锋八刀”,教予二十九军。这是其后人马明达教授的说法。

一说来自金警钟。金警钟,原名金恩忠,少林传人。著有《实用大刀术》一书。

这四种来源都有据可靠,只是时间顺序上有前后之别。笔者根据资料,整理出一条时间线:1.马氏“破锋八刀”应该是最早的,因为这路刀法出现在1930年中原大战之前,教授的对象是冯玉祥的西北军。2.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一部分西北军被张学良整编成二十九军。李尧臣与尚云祥传刀的记载中,教授的对象都指明是二十九军,所以这二路刀法当时1930年后出现的。3.金警钟大刀术出现时间最晚,其书序言中开篇就是“最近我军大刀队迭获胜利”,其后出版时间为民国二十二年,正好是大刀队在喜峰口发威的1933年,故可知为最晚。也正因如此,大刀队所用的刀法不可能是金警钟的大刀术。事实上,这四路刀法,其实中国传统刀法的四种不同流派。李尧臣所授的“无极刀法”,源自传统六合刀。六合刀是广泛流传于北方武林的一种刀法,本质上是一种手半刀/剑,可单双手并用,类似欧洲手半剑。这类刀的型制,主要是牛尾跟雁翎两种,刀体修长,刀身窄,刀尖起弯,不是梯形刀头。这幅图中士兵手持的刀型正是传统雁翎刀,推测可能就是二十九军士兵手持“无极刀”作战。

尚云祥的刀法,其刀型是典型的抗战大刀,属于标准的双手刀。这类刀型,最早可追溯到宋手刀,明清时期演化成雁翅刀、朴刀、双手带等几种类型。虽名称技法各异,但都保持了一个基本的前锐后斜的梯形刀头,且刀身阔大。我们现在最熟悉的抗战大刀,就是这类刀发展而来的。这类刀法讲究利用大刀的强刀身,格击对方武器,抢中线进攻。

马氏“破锋八刀”,型制与尚式刀相似,但刀身长度似乎普遍偏短一些,有些资料说总长不过80+cm。此路刀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双手刀单用,有多个单手挥刀的动作。这一技法的好处是增加攻击距离。

金氏大刀术的来源,金警钟在序言里说得很清楚,是“参照国技朴刀、削刀、双手带等术”创编而来的。所以其刀型也是典型的朴刀/双手带样式,突出特点就是刀柄比标准双手刀的要长,更有利于杠杆发力。

▲图为手持传统朴刀的国军士兵。

那么,抗战大刀vs三八式刺刀,孰优孰劣?本文不讨论具体战场战斗,因为当时的战场上,冷兵器只是配角,主角是热兵器。即使大刀队,也装备有步枪、手榴弹等热兵器。所以为了方便讨论,本文只关注抗战大刀与加装刺刀的三八式步枪,作为纯粹冷兵器的优劣。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冷兵器格斗中长度的优势极其重要,中国传统武术尊大枪为王,无非是因其比大部分冷兵器都要长,占尽攻击距离优势。抗战时期流行的几款大刀,长度基本在80--100cm之间,而三八大盖加装刺刀全长166cm。所以只从长度来看,后者无疑更有优势。不过,抗战大砍的重量基本在3--4斤左右,而三八大盖重约9斤。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明代制式偃月刀,长七尺,合现在2.1m左右,“共重五斤官秤”,合现在6斤左右。明末著名武术家吴殳,所用长枪重量不过八斤,合现在10斤左右,而这还是3m+的长枪。而传武中3m左右大枪,平均重量不过6--7斤。由此可知,三八大盖不到1.7m的长度,却重达9斤,显然显得笨重。有观点认为,之前有个武警测试大刀vs刺刀的实验,就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实验中模拟刺刀的,是极其轻便的木杆,这样其笨重难操作的缺点就被隐藏了,其长度优势则被放大。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有兵击爱好者,1:1复原两种武器的重量、重心及长度,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果——大刀方五战三胜一负一平获胜。

▲图片来自网络
甚至出现,一个十几岁的女学生手持大刀,赢了一个习练枪术多年的成年男子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有观点认为,在这一实验中,刺刀的另一个劣势也被凸显出来。因为枪身的整体结构,持枪者的前手基本是固定的,不像长枪一样可以滑把。这一位置很靠前,距离刺刀尖不过60--70cm。这就把三八大盖整体长度优势给抵消了,使用者的前手成了极易被攻击的固定靶。实验中的所使用的“破锋八刀”刀法,就专门设计出单手甩刀攻击对方前手的技术,极其有效。毕竟,实战中不是只有一剑穿心、一刀斩首才算有效攻击,一刀砍折手臂,也足以让对手丧失战斗力了。据二十九军大刀队的一些老兵回忆,当时经常出现日军一刀刺偏,国军的大刀就砍在其前臂上的场景。

这个实验还暴露一个问题,因为刺刀极其笨重,一击不中则很难及时收回,且不易变招,这就给了对手可乘之机。几组对决中,刺刀方多次因为这一原因被大刀方击中。这不是孤例,十九世纪的英国人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刺刀笨重,难以收回,不易连击。

英国人在几百年的殖民期间,与世界各地使用传统刀剑的土著交手。比如在1773年的一次战斗中,阿富汗普什图人的Rohilla部落曾猛烈冲击英军方阵,他们一手拨开英军的刺刀,一手挥刀砍人,超过一个营的英军打垮。在与锡克人的一次战斗中,英军第24步兵团800人中,有460人被砍死砍伤。同时期的土耳其禁卫军也是使刀的行家,在战斗中他们一手挥舞舍施尔,一手挥舞亚特坎,是欧洲人白刃战最畏惧的对手。(要注意的是真正的刺刀术要到19世纪中后期才出现,编者)虽然战争几乎总是以英国人的胜利而告终,但决定因素不是因为刺刀是更好的冷兵器,而是英方更好的纪律、队形、火力。有观点认为,刺刀唯一的优势就是结阵作战,这种情况下面对刀剑确实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刀剑需要挥舞的空间。

总结:步枪+刺刀虽然占据长度优势,但是本身并不是专为肉搏而制造的。步枪的主要杀伤方式还是子弹射击,刺刀肉搏是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从纯冷兵器的角度来看,步枪+刺刀作为一种短矛类武器,粗大笨重,耗费体力;不能滑把,不能充分发挥长度优势。非结阵状态下,刺刀VS大刀的最终胜负,是由双方的心理状态,身体素质,技战术能力,还有运气综合作用的。关键一点,时代变了,已知所谓“鬼子拼刺刀退子弹”是以讹传讹了,抗战条件下还想着冷兵器制胜,干嘛不直接上长矛?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超重装轻骑兵,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