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杨坚器重的于仲文,为什么被隋炀帝除名为民?

于仲文,隋朝的名将,他出身公卿之家,祖父于谨为北魏、西魏、北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父亲于寔为北周大左辅、燕国公。于仲文自幼就聪明好学,长大后更是声名远播。《隋书·于仲文传》称:“少聪敏”,“祠搅有大志”。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尉迟迥谋反,其部将檀让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尉迟迥派人想诱降东郡太守于仲文,被拒。

恼羞成怒的尉迟迥,随即派部将宇文威攻打于仲文,反被斩杀将士五百多人。之后,尉迟迥再派宇文胄、邹绍两面夹击于仲文。

看到叛军人数众多,于仲文不敢贸然出击。而此时东郡的赫连僧伽、敬子哲等人也率众响应叛军,吓得于仲文连自己的妻儿都顾不上,更别说城内将士百姓了,仅率六十多个精锐骑兵从西城门杀出重围。等到京城时,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尉迟迥派人将于仲文的三子一女杀掉,其妻却下落不明。

丞相杨坚为笼络人心,将于仲文升任为大将军、河南道行军总管。代周称帝后,杨坚又任命他为行军元帅,率十二道总管,出击突厥,突厥可汗见隋军军容严整,竟不战而退。

后来于仲文受到叔叔太尉于翼犯罪牵连,被关进监狱,于是上书辩解:“……臣不顾妻子,不爱身命,冒白刃,溃重围,三男一女,相继沦没,披露肝胆,驰赴阙庭……”据说隋文帝阅览奏章后,为之动容,于是下诏将于翼、于仲文叔侄都释放了。

开皇十年(590年),江南人高智慧反叛朝廷,自称皇帝,朝廷派行军总管于仲文前往江南平叛,当时,军中严重缺粮,米价暴涨,于仲文趁机倒卖军粮。后被隋文帝免去所有官职。次年,由于战事频仍,朝廷再度起用于仲文。

公元613年,隋炀帝命九路大军征讨高句丽,于仲文是其中一路。据《三国史记》载,隋炀帝令“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出扶余道,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出乐浪道”。


此时,高句丽将领乙支文德受高句丽王派遣,到隋营诈降,“实欲观其虚实”。在此之前,宇文述与于仲文收到隋炀帝杨广密旨,如果高句丽王或乙支文德来隋营便“执之”。乙支文德进入隋军大营时,于仲文就准备遵旨擒下他,却遭到隋军慰抚使刘士龙坚决反对,于仲文不得不放了乙支文德。但是很快又“深悔之”,命人追上乙支文德,骗他说:“于大将军还有事要与你商量,请返回隋军大营。”乙支文德看破伎俩,继续渡过鸭绿江回到高句丽军中。

据说,走之前,乙支文德遗书给于仲文,写道:“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表面上是劝于仲文退兵之意,其实高句丽已经布好陷阱,只等隋朝大军进入,又怎能希望隋军撤退呢?可见,他用的是激将法,实际上是害怕隋军撤走,所有的心血毁之一旦。

可是,于仲文的确被激怒了,他一直主张追击。

当时宇文述、于仲文两人因为放走了乙支文德,违背杨广旨意,心中难安,又为是否“以精锐追文德”发生争执。

实际上,当时的隋军由于没有对粮草补给作合理的安排,于仲文只得命令兵士自己随身背负自己的口粮,但是还要背军器辎重,这样一来严重消耗了军士的体力。为保证可以行军,军士们就自己想办法,军资器械不敢丢,就偷偷地丢下粮食,还未到目的地,军士们几乎断粮了。

当时很多将领都主张班师回朝,只有于仲文一人反对,曰:“将军仗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且仲文此行也,固无功矣。”宇文述问:“何以知无功?”仲文答:“昔周亚夫之为将也,见天子军容不变。此决在一人,所以功成名遂。今者人各其心,何以赴敌。”最终于仲文“继续追击”的“提案”得到赞成。于是,隋军渡鸭绿江,追击高句丽军。

等隋军抵达萨水时,高句丽军队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让隋军七次皆小胜,一直打到“去平壤城三十里”,方才扎营。

隋军连续几次都攻不下平壤城,宇文述见将士疲惫不堪,且平壤城十分坚固,于是开始退军。当隋军半渡萨水之时,高句丽军趁机全力进攻,隋军惨败。《隋书·炀帝纪下》载:“大业八年七月,壬寅,宇文述等败绩于萨水,右屯卫将军辛世雄死之。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

战后,炀帝回到东都,并在大业八年十一月,将“败将宇文述、于仲文等并除名为民,斩尚书右丞刘士龙以谢天下”(《隋书·炀帝纪》)。作为军中“慰抚使”,刘士龙是坚持放走乙支文德的主要人物,最后被杨广斩了,以谢天下。

声势浩大的隋军第一次征伐高句丽,最终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