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给孩子的只是知识,而孩子高尚的品德、优良的习惯以及卓越的能力都得家庭的父母给以造就。如果家庭教育正确、及时,能弥补孩子学习成绩的短缺,如果家庭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孩子就很难成才。
我大哥是1981年的义务兵,算他幸运,正赶上国家裁军,他所在的那个师一下子改编为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后来经过他的努力,混到了项目经理的职位。现在哥嫂一家人都在北京市买房定居,就这样哥由一个农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京人。哥的两个孩子都是在老家河南农村出生的,孩童时的两个侄子所享受的生活虽不是锦衣玉食,可那粗茶淡饭还是不缺的,所以两个侄子的童年生活是标准的夏天一身泥土,冬天树下游戏的农家孩子生活,两个侄子的学业是在北京完成的,两人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太优秀,大侄子高考五百多分,却以北京的地理优势被中国地质大学录取,小侄子学习成绩更不好,连个像样的高中都考不上,还是我哥托人才上个一般高中,高考成绩还不足四百分只好上个三本。
侄子的学习成绩不优秀,可我哥和我嫂子对他们的品德教育可是一直都抓得很紧,孩提时候对他们从不娇惯,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的尽量给以满足,不合理的即使孩子闹腾再狠也都婉言谢绝。嫂子对孩子的恶习和错误,嫂子就一个字:打。按嫂子的话说就是,不打不长记性。大侄子五六岁光景的时候,好和同伴一起上别人家的庄稼地里掰个玉米扒个红薯,这对农村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可嫂子不那样认为,她觉得这样的行为会养成孩子不劳而获甚至偷盗的坏毛病,有一次,大侄子和一群伙伴到别人家的庄稼地里偷挖了一摞萝头红薯,嫂子硬是把大侄子吊在了屋梁上,结结实实的打了一顿。嫂子还非常注重侄子优良习惯的培养,为了让侄子养成早起勤奋的好习惯,她就连续数月坚持每天叫孩子早起读书,直到孩子养成了好习惯之后她才罢手。嫂子还特别培养孩子能吃苦的习惯,记得有一次二侄子在找着了工作,签订了工作合同之后,离上班还有一个月,二侄子想在家清闲一段时间,就和嫂子商量能不能在家一个月,嫂子斩钉截铁的对孩子说,不行,立即去劳务市场打短工赚钱,二侄子无奈只好去打工,干了三天觉得太累就不想干了,打电话问嫂子能不能回家,嫂子硬是铁着心肠不让孩子回来,她能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吗?但这时候培养孩子都能吃苦的好习惯更重要。所以两个侄子一直到现在对嫂子都怀有一颗敬畏的心理,并且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是能吃苦、勤奋、努力、坚强、孝顺。
两个侄子大学毕业后都有一段时间找工作,一般地,学生由学校刚进入社会还不太适应,总习惯窝在家里不出去,这时我嫂子可不干了,逼着两个孩子到大街上到劳务市场自己去找工作,有时候甚至都不给饭吃。两个侄子被逼无奈才走出家门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后来两个人找的工作还都不错,并且发展的还很好。无论什么事,逼,才会想办法,逼,才会有办法,不逼不会有动力,不逼不会成功。两个侄子今天的成功就是我哥和嫂子逼出来的。
哥和嫂子都是普通的工人,不是什么教育家,可他们对两个侄子的教育上非常的有智慧,因材施教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大侄子性格比较内向,可善于钻研,嫂子就对大侄子经常讲一些工人潜心钻研以致成功的案例,以激励大侄子在自己的专业上能有很好的发展,现在大侄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二侄子性格外向,善于和外人打交道,交际非常成熟广泛,哥就故意让二侄子与外界的各种人物进行接触,并给与他一定的资金支持。现在二侄子俨然像一个外交家,在京东公司是一个不错的上层干部,年薪百万。
两个侄子的人生之路是他们自己走出来的,这里面当然也少不了哥嫂倾注的心血。从两个侄子的成功人生我们是否可以看出点什么呢?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教育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条件。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正确的教育呢?孩子就像一棵生长旺盛的小树,长出斜叉,父母要舍得去掰掉,不能任其生长,只有掰掉斜叉,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孩子又像温室中的一颗小草,父母要舍得把孩子拿出来放在阳光下与别的植物争晖斗艳,只有经历了日月的光辉,百花的洗礼,小草才能绿遍天涯。孩子又像鸟巢中刚出飞的小鸟,父母要懂得让小鸟中天空中练习翱翔的本领,只有本领练成了,孩子才能 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