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中,中医药凭什么这么出色?

中医为什么行?

解筱文

近现代以来,对中国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个词语是“实事求是”,这不是我们现代发明的,而是古已有之的成语,源自《汉书》,被发扬光大了。这是中国人骨子里做事的“本真”理想。

中国的事情,不仅仅抗击疫情,包括国运昌盛、民族复兴,只要始终能坚持这四个字,笃定走下去,没有不成的。

这次抗击疫情,最让人欣慰的事是,中医终于得到全面参与的机会,并且体现出了重大价值。这就是在大是大非、大灾大难面前,去伪求真,实事求是施策的一次充分体现。

在近代中国衰落和被列强欺凌中,文化自黑和他黑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未能充分发扬光大的诸多遗憾和尴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护佑炎黄子孙健康数千载的中医药,也难逃厄运,始终不能回归理应属于她的继承创新发展道路。

在医疗现代化中,“西风”还是压过了“东风”,真正的中医人以及中医支持者,在长期的现实囧境中,枯守残棋,清寂落寞中坚守着初心,始终信仰着属于中国人的生命健康“守护神”,难能可贵。因为,他们坚持:实事求是。

2003年抗击“非典”中,中医硬是“挤”进其中,最终发挥了重大作用,引起广泛重视。人们重新思考中医,但不久就趋于一般化关注了。

这一次抗击新冠肺炎病毒,如果前期有中医对症早介入,很可能在一开始就改变整个事件的走向,不会造成这么多人死亡,让社会过度恐慌,影响如此深远。

上层对中医药的认知应该是清晰和深刻的,根据中医药前期在疫情抗击局部战场参与治疗的良好表现,引导全国各地积极纳入中医药参与救治,推出了一系列有效方剂方药。截至2月17日,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共计60107例,占确诊总病例数的85.20%。有的地方中医药治疗参与率超过90%。目前的数据,中医药整体参与率可能更高。

中医药的全面参与,使收治的感染者治疗周期缩短,治疗成本大大降低,重症、死亡率急剧下降。中医药不仅仅治愈轻症,对重症也产生很多奇效。各地类似数据和案例很多,新闻也做了一定报道,我就不在此枚举。仅说一个例子。

那个掀起舆论滔天大浪的“吹哨人”李文亮,作为西医主导的丁香园平台注册医师(网络舆论显示,丁香园是一个长期反中医、黑中医药的医疗平台),在去世前三天还在登陆他的丁香园账户,很遗憾没有选择中医治疗,而他的三名重症同事却被中医从死亡边缘拽回来了,两个已完全恢复,一个脱离生命危险。对他和社会舆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疫情前期,西医在主战场主导,参与的中医以及外围的中医在捉急,不断提醒要辨证治疗:“解表散寒除湿”“宣肺化痰解毒”,但是一定要实证的西医,直到前不久对病患遗体解剖,才发现死亡者肺部出现大量痰栓,是最终致其缺氧而死的。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单纯给氧或适得其反”。搞清楚这些后,对症治疗,急救吸痰,死亡率得到减半。这当是多么惨痛的教训。

回想“非典”时期,经过大量激素、抗生素等手段治疗的病人,留下了肺纤维化、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而中医则完全相反,绝大多数已痊愈出院,没有留下后遗症,治疗期大为减少。

当时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比较:钟南山采用纯西医治疗46例,死亡9例,自己的医护人员被感染26名,死亡率近20%,他所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中医泰斗邓铁涛的指导下,中西医治疗的71例,死亡1例,死亡率1.4%。

看权威报道,“17年过去了,SARS还没有特效药”“一个全新的、安全有效的疫苗要有平均10年左右开发周期及临床试验,才能真正进入到临床使用”。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治疗新冠肺炎病毒,要想等到真正的特效药和疫苗问世,这无疑需要一段时期等待。

所以,化解疫情灾难的上策,就是立即治病救人!谁治得好,谁治疗的死亡率低、后遗症小,成本低、见效快,就让谁上!这就是:实事求是!

从一开始就可以预见,这一次危机的背后,一定是中医药发展的重大机遇,一定是中医药在新时代,继青蒿素发明扩展中医药世界地位的又一次提升。目前,中国新冠肺炎病毒患者出院人数与日俱增,与现存患者数量相比,即将过半。中国也开始帮助救他国。所谓“人民希望”的美国瑞德西韦,也只能表示很遗憾。

很多中医支持者觉得,经过此劫,“东风”会压倒“西风”。我觉得,第一,不容易;第二,不要这么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地位下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情。数次医改中,也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我们面对的现实情形却是西医为主,中医为辅。

新时代对中医发展要求是“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从中可见,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能将“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这种现实改变到“中西医并重,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状态,可以说都是不世之功。只要先踩到这个台阶上,才有望实现“中医为本,中体西用,继承创新”的远大目标。

“中西医并重”难在源头和根本,两者不容易“并重”,也就是说,这是中西文化之争的问题。客观地讲,中华文化是整体、系统的文化,长于宏观构建;西方文化是个体、科目化不断细分的文化,强于微观分析。但最终,整体永远大于部分之和。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一定是上下关系,而不是左右平行关系,所以很难平行划分,故“并重”之路也只是缓兵之计。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整体性找到人类最本源的答案,而西方文化是一路从细节论证行进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华文化一开始就能找到答案,而以现在的科学认知水平,却无法解释。所以,中医药文化就是这样神秘的存在着。

要真正实现中医为本,取决于中国整体发展规模、水平和主要发展指标大幅跃升,当位列全球之首,并且让第二名很难企及时,这种情景之下中医药可望实现理应的继承创新发展。当这个时候,实力为王,主要世界标准的修订者都在中国手里,放眼全球,谁不支持和仿效?

在今天,抛开利益集团作祟、民众认知不高、教育文化问题等制约中医药发展外,一个直接阻碍就是:科学对已知世界的认知程度太低。施一公是很多人比较认可的一位科学家、教育家,他曾讲:“我们人类已知的世界只占据未知的世界的5%,以已知的5%去判断未知的95%,本身就很难很难。”

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几千年来,被人类反复验证,是中华文明中最为闪耀的珍宝。

但是,如果现在要把中医推举到高于西医的这个所谓科学的医疗之上,那么必然要对现在的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影响,很多东西无法用现在的科学解释,既不好证实,也不好证伪,可是它事实结果却存在。比如,现有科学体系,解释不了“经络”的存在,更不可能光明正大让医生“开天眼”等修习。

所以,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中医药文化中一些不好宣扬和推广的东西,只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式扶持发展,以不致残落,待未来认知。

当然,我们在重新认知中医药中,也不能一提到中医,就全盘否定西医,也不能因为有打着中医幌子招摇过市,或者中医名医良医稀少,就全盘否认和黑中医。

中西医都是不同的学问,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不同,只是中医的维度更高而已。她不是落后医学,相比现在的科学而已,甚至是前沿科学。因为中医关注的是性灵之人,西医关注的零件化的人。

现代科技的发展下,人的“换件修”已成常态,由人向“半机器”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人不再像“人”。而中医所指向的是化繁为简,回归人身心的“本真”,让人更像“人”,这是一种高级智慧。

在中医的面前,西医其实是毛头小子、愣头青。因为,中医是思想家、战略家、规划师、导师,西医是工程师、维修工,西医在中医指导下,可以将其“工”的价值用到最该用到的位置,让“工”更有灵魂,不至于成为医疗流水线上的麻木的操作工。否则,西医主导中医,则是本末倒置,让中医无所适从,陷入西医化发展的怪圈。

我们现在要做的事,其实就是:中医中国化、西医中医化。也就是既要提倡中医的根本作用,又要吸收现代科学催生的西医精华,为我所用,将中医药推向更广更高的发展境界。这就是:实事求是。

纵观历史,佛教等宗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成功案例很多。凡是外来物种,走中国化之路,才能符合中国人的“脾胃”,给中国人以真正有益的“养分”。

1954年,中国发出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要抽调100名至200名医科大学或医学院的毕业生交给有名的中医,去学他们的临床经验,而学习就应当抱着虚心的态度,西医学习中医是光荣的,因为经过学习教育提高,就可以把中西医界限取消,成为中国真正统一的医学,以贡献于世界。”通过开办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启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回望过去,很可惜的是,我们没有坚持探索发展下去。

这次抗击疫情中,有一位名叫李跃华的中医师,他采用穴位注射苯酚,在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方面很有成效,备受社会关注,但无奈不能被现有体系接纳,去公立医院验证。他所做的研究探索方向,正是西医中医化,或者中体西用的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路径,值得肯定。

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神奇的中医,其实还不是中医的主要流派,而是一些支流或支流的分支。比如抗疫期间,被辟谣的“蜂针疗法”等,即便如此,都已让世人震惊不已。相信还有很多真正的中医“汉医”处于隐世状态。

相信“中医中国化、西医中医化”是很多有正见和良知的人的期望,但是却不容易盼到,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甚至要结合现代气候、物产、地域、人体等情况,重新揣度和调和,以更好适应今天。

当中医名师离我们还很远,并且越来越稀少时。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到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相信和推崇中医,学习运用中医,丰富积累实践,颐养生命,增强体质,达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护佑自身和家人生命健康,在血脉传承这种高维生命健康智慧中,静等中医复兴。

这,可能是对中医最大的支持,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帮助。

不相信这种智慧,不学习这种智慧,不运用这种智慧,肯定是要吃亏的,甚至吃大亏!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