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历史特约作者:慕和)
马神甫事件:火烧圆明园的导火索,死后与寡妇一起封为圣人
(马赖)
传教士是中西方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体。他们自明清之际就大量涌入中国,开始传教。一开始,传教士和明清统治者之间倒也还算融洽,并没有激烈矛盾。
1704年,罗马教廷发布禁令,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祭天。这一禁令与中国传统相违背,遭到了康熙帝的强烈反对,双方开始矛盾激化。雍正时期,清政府下令禁止传教,传教士被驱逐出境。
这项禁令一直延续到清末,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枪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传教士才重新回到中国。
(清末传教士)
1844年,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允许法国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但规定只限于在通商口岸,不可进入内地。但有一些传教士,不顾规定,偷偷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其中一个就是“马神甫事件”的主角马赖。
马赖,1814年出生,法国天主教传教士,1852年受巴黎外方传教会派遣,私自潜入广西省西林县进行传教活动。西林县位置偏僻,远离省城,天高皇帝远。
马赖很快就发展了一批教徒,并举办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弥撒。此时,正是太平天国兴起之际,到处人心惶惶,闻“上帝”而色变。西林县衙知道后,马上把马赖抓起来,关了十几天后,驱逐出境。
马赖离开广西,前往贵州,继续传教。在贵州,马赖认识了30多岁的寡妇曹桂英。曹桂英一家都是天主教徒,非常虔诚,在丈夫去世后一直守寡。
1855年,在马赖的劝说下,曹桂英和他一起偷偷潜回西林县,继续传教。曹桂英负责向当地的苗族妇女传教,并指导育婴、烹饪等技能。
此事立刻引起当地人的猜疑,说马赖违反天主教清规,带着年轻漂亮的“曹寡妇”传教,不清不楚,有不正当关系。
(马赖被处死)
1856年2月22日,一名新信徒的亲戚,到县衙控告马赖传“邪教”、耍“流氓”。2月25日,知县抓捕了马赖,对他施以重刑,再罚站笼,关到小铁笼子里,笼子挂在监牢大门。29日,马赖死亡,随后尸体被斩首示众。
与此同时,曹桂英等15位教徒也被拘捕。面对知县不怀好意的质问,曹桂英鄙夷地否认通奸,也拒绝叛教,最终也被罚站笼而死。这就是“马神甫事件”。
事件发生后,引起了法国的极度不满。根据《黄埔条约》,法国人犯法,应由法国驻华领事制裁,中国无权处置。而主管的两广总督认为,马赖私自进入内地传教,违法在先。双方争执不下,矛盾加深。
这时期,中外贸易瞬息万变,美国和英国都希望重新修订《望厦条约》、《南京条约》,却遭到清政府拒绝。因此,两国都想对清政府施压,谋取更多利益。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占领后的安定门)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查封挂有英国国旗的“亚罗号”商船,并扯下国旗撕毁,即“亚罗号事件”。英国和法国立刻达成默契,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在美、俄两国的支持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清政府不但赔偿了大量白银,还丧失了东北和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遗址)
“马神甫事件”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1900年,天主教会为马赖举行宣福礼,意思是马赖的德行和信仰足以上天堂。
一百年后的2000年10月1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将一批为天主教殉教的人士册封为圣人,其中就有“马神甫”马赖,以及寡妇曹桂英。
(位于加拿大的天主教圣曹桂英堂)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612篇作品,营员“慕和”的第34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