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兵败非洲后,为什么不能去苏联战场?

1943年3月,隆美尔黯然离开了征战2年的北非。尽管以最少的兵力,打出了德军的威风,但终究回到起点的结局,让孤傲的隆美尔沮丧不已。让他难过的是,2个月后,德军被彻底地赶出了非洲,25万人成为战俘,其中有15万德国人。

这样的结局,让隆美尔感叹万分。当初有这25万兵马,离开非洲的恐怕就是英国人了,统帅部“亡羊补牢”式的做法,让他不禁大骂起来。但闲赋在家,对隆美尔来说是一种“折磨”,尽管德国没有胜利的希望,但他必须干些什么。

然而,善于进攻的隆美尔,只能去意大利。

犹如当下的“疫情”,憋在家里一个多月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更不要说喜欢战争的隆美尔了。尽管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羞于见人,但还是渴望去战斗,通过胜利去洗刷非洲惨败的“耻辱”。可是,他就像一枚“闲子”一样,被晾在了一边。

随着盟军准备进攻西西里岛,意大利的处境十分不妙。在德军统帅部看来,意志不坚定的意军,恐怕在第一轮交战中,就会缴械投降。但从各方面的情报显示,意大利人不准备等盟军进攻,就可能投降了。眼下,能收拾意大利人的,只有隆美尔最合适。

首先,对付美、英军队,他更有经验。意大利是德国南方的最后屏障,战略位置十分突出,而与英军鏖战两年,并首次重创美军的隆美尔,十分了解两军的战术特点和作战风格,由他守德国南大门,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次,不会对意大利人手下留情。从昔日的盟友变成敌人,这让许多人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但隆美尔不会。2年非洲经历,他彻底地看清了这位盟友的秉性,除了帮倒忙“一无是处”。从某种角度讲,他痛恨意大利人比盟军更深重。

重要的是,眼下是用人之际,可用的人不多。虽然隆美尔败北非洲,但不能抹煞他在战术上的造诣,尤其是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的颓势中,已经撤换了许多“不听话”的将领,再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了。让隆美尔去,他一定“知耻而后勇”,并尽心尽力。

在隆美尔看来,他去意大利也是最合适的。苏联战场上的德军将领和他“尿不到一个壶里”,彼此谁都看不上,更谈不上合作了。他更在意的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要征服意大利,打败美、英军队,将失去的荣耀拿回来。

再次被重用的隆美尔,招致德国将领们的嫉妒。

1943年5月,为了防止意大利出现“倒戈”,德国元首正式命令隆美尔建立一个新的集团军司令部,准备武装入侵意大利。这个消息,不仅意味着他可以重返战场,而且作为元首的“爱将”,他并没有失宠。

隆美尔除了积极地筹备新的司令部,经常与元首就意大利问题深谈很久。而苏德战场上的不顺,而身兼陆军总司令的元首,身边并没有太多的人帮他出谋划策。此时,棘手的战局,也只有隆美尔能出出主意,随着两人的接触频繁,引起了其他将领的妒忌。

一是,观摩“堡垒行动”,让人烦。隆美尔与元首一起来到苏联战场,观看了一场坦克大战。人们惊讶地感受到,他评价德军将领的战术指挥时,完全是一副陆军总司令的派头;再加上其元帅的身份,很容易让人们联想,他可能将成为陆军总司令。

二是,抨击古德里安,犯众怒。隆美尔毫不客气地指出,古德里安只重视坦克作用,却忽略与大口径火炮和地雷的战术配合。要知道,这位老将在陆军中的威望很高,更是容克集团的代表。他这么明目张胆的指手画脚,显然得罪了其他将领。

更遭人嫉妒的是,随着盟军登陆西西里岛,意大利成了德国统帅部最关切的问题。隆美尔被任命为“B集团军”司令,负责抵御盟军,并将原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行营交给他。这样的“厚待”,招致戈林等人的不满,不断地打小报告。

结果就是,他的B集团军被调防到希腊。其实,隆美尔自己也知道其中的缘由,也不好“撕破脸”去争辩什么。更何况,元首明确地告诉他,这是权宜之计,意大利局势一旦紧张,一定会给他表现的机会。不久,墨索里尼被软禁,他的机会来了。

隆美尔预想独揽意大利指挥权,却再次失宠。

1943年7月,随着盟军步步紧逼,意大利人终于拘禁了墨索里尼,暗中与盟军进行谈判,并在德、意边境修筑工事;但为了稳住德国,依然宣称继续忠于轴心国。隆美尔被紧急调回,开始秘密地向意大利境内渗透,控制了边境山口。

德军部队不断地向意大利渗透,让意军最高统帅部忍无可忍,开始设置路障,挖断公路,阻挠德军前进的步伐,“武装叛变”的味道越来越浓。隆美尔现在只等一声令下,他就可以快刀斩乱麻似的,将意大利北部的意军全部解除武装。

但现在的德国已经不安全了,西西里岛战役结束后,盟军一面准备进攻意大利,一面开始大规模地轰炸德国本土。隆美尔也抽空跑回家将老婆、孩子、金银细软等,转移到乡下一位好友处,并对当前的局势理论了一番。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隆美尔问好友:“对当前德国进行的这场战争有什么看法”时,他的好友回答道:“能让一位陆军元帅跑到这里,问农民这个问题,说明德军打的不怎么样。”更具讽刺的是,昔日的盟友宣布向盟军投降。

隆美尔立刻指挥部队包围了罗马,解除了意军的武装,也不知道意大利军人是毫无战斗力,还是万念俱灰,不愿反抗,短短一个星期,80万意军放下了武器,而德军几乎零伤亡。可笑的意大利人到最后又闹了一出大笑话。

按照隆美尔的预想,到了担任驻意德军总司令的时候了,德国元首也有意这么做。但当征求意见时,提到必须在整个冬季,都要坚守古斯塔夫防线时,他的拗劲又来了,“既然让我指挥,就要按我的意思做”。白说了,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种不服从命令,让人不放心的说法,换做是谁,也不会重用他。就在德国元首犹豫之际,再经参谋部那些将领的挑拨,彻底打消了让他担任意大利总司令的想法。隆美尔也为自己的直言快语、目中无人,失去了再次建立功勋的机会。

可是,总要给这位德国英雄找些事情做,否则“于公于私”都说不过去。结果,那些嫉妒他的人,早就替他想好了去处,那就是到法国去监督修建“大西洋壁垒”。这样做,既可以让他远离战场,又“委以重任”,可谓一举两得。

本就对战争有些灰心的隆美尔,再加上这么一番羞辱,更加对局势不看好,以至于将“失败”常常挂在嘴边,成了他日后走上不归路的重要原因。也就是从此刻起,隆美尔彻底被晾在了一边,再也没有大的作为。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