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雌象「无牙」是因为长牙的非洲象慢慢被人类淘汰掉了,致使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淘汰并非自然选择,也不是食物链。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
外在因素
「无牙」的原因一般来说是由内在基因和外在因素决定的。生物的基因型是生物表现的内在因素,它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很大程度决定着基因的表现型。但是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拥有姚明的身高基因型,但长高的过程需要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摄取到足够的能量或者营养,那么蛋白质合成的速度与质量也会受影响,自然就无法长到姚明那么高了。
那我们来看看非洲象,首先如果是外在因素造成的,那么应该是雌性和雄性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难道是雌性把食物都让给雄性或者针对雌性的疾病?然而并没有发现相关的外在因素。
还有一点更能说明问题:象牙是完全不长,而不是象牙太短,可见这是没有相对应的蛋白质合成。而合成蛋白是基因控制的,这就属于内在原因了。
内在因素
基因频率
从内在因素看,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大象在很久以前,由于基因突变,于是就有了一只「无牙」的小象。「无牙」的大象是“残疾的”。这样的“残疾”并不妨碍这只小象繁衍,于是就有了一小批「无牙」的非洲象。
象牙对于大象来说非常重要,有防卫、觅食、寻偶等多方面的作用。从优胜劣汰的角度,这样的大象即使经过长期繁衍,在正常情况下,种群中的比例并不会太高。从基因的角度,「无牙」这样的基因频率原本应该很低。
性染色体
根据从事非洲象研究的“大象之声”组织的统计:通常雄性非洲象「无牙」的不多见,在正常非洲象群中,2%—6%的雌性非洲象天生「无牙」。从中可判断出,「有牙」的基因并非隐性基因,并且「无牙」在雄性和雌象中占比不同,通常只出现在雌性身上,所以「无牙」这个基因很有可能跟性染色体有关。
物种进化
从资料显示,非洲象从1900年到现在数量从1000万头,锐减至40万头,降幅达到了96%。人类盗猎者,挑选猎物时,并不会分雌雄,它们针对的是象牙,所以「有牙」的雄性和雌象的数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无牙」的雌象得以逃过一劫。
在非洲象总数锐减的情况下,「无牙」的雌象的反而比例大幅上升。科研人员发现,「无牙」雌象的出生比率从2%上升至32%,「无牙」基因频率也随之大幅上升。
如果再这么继续下去,当一个物种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频率改变时,那么物种也就进化了,只不过这样的进化并不完全,主要有两个因素。
(1)由于「有牙」与「无牙」的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准确地说,并不是物种进化了,最多是雌性非洲象进化了。
(2)进化一般来说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虽然「无牙」是可遗传变异,但雌象的进化是人盗猎者猎杀导致的,这里就会有一个变数。环境是循序渐进缓慢变化的,而人类是多变的。或许在某一天人类对象牙没有了需求,由于象牙有利于大象生存,那么慢慢的长牙的基因频率又会随之提高。这时我们应该称之为进化,还是退化?当人类这种复杂因素参与了其他动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可能就无法按照书上的定义,照本宣科。
进化因素
物种进化的定义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虽然进化是优胜劣汰,但适者生存更为重要。比如恐龙时代,食物充裕,大者为尊。当地球环境发生变化,能量匮乏,往往是体型大的先饿死,因为较小个体,能量所需相对于大型动物要小,更容易在缺少能量来源的环境下生存下来。随着时间流逝,恐龙由大进化到小。
对于非洲雌象的进化来说是为了适应“有象牙需求”的人类环境,即使是这样的进化会降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人类给予的压力却远远大过失去象牙产生的自然环境的压力,两害相权取其轻。
当然这样的结果并不是非洲象主观意识上的,人类猎杀带象牙的非洲象,其实本质上就是间接清洗种群中带象牙的基因,对于非洲象来说是被动改变。
平衡
「无牙」的进化,对于非洲雌象来说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既然无法改变人类,那么就改变其他物种吧。不过生态系统向来都是公平的,如果所有物种都不逾越自己的界限,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那么生态系统调节是润物细无声地微调。每一个物种在生态链中都不是独立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态系统错综复杂,我们的视野又太狭窄,非洲象,这只“蝴蝶”会引发什么样的连锁反应,我们是无法预测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不要越界,因为越界也许会带来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