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教育最缺乏的是什么吗?是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过“因材施教”的著名的教育论断,这个教育论断虽说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影响不大,但它的现实意义长远而深刻,是没有人能够估计到的。因材施教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潜质情况,而对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天这个科学发达,科技分枝越来越细的时代,这个教育论断越来越显示出它极大的魅力。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孩子们的潜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明显,我们作为教育者,如果能抓住孩子的潜质,利用孩子的潜质,再发展孩子的潜质,那么这些孩子就一定在他感兴趣的领域内有较好的发展以至成为该领域的姣姣者,那孩子成才还不是很容易的事吗?因为人才就是领域内的姣姣者,不一定在各个领域都优秀。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才,可目前我们国家教育的功利性使人们的功利思想急骤膨胀,使我们的教育陷入了追逐功名、追逐个人利益的死胡同。学校追逐功利性,提高升学率用以提升学校和老师的知名度,家长追逐功利性,让自己孩子考好的大学,将来找好的工作,完全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强迫性,使许多孩子因为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致使孩子对学习丧失兴趣,本应该成为人才的而不能成才,这就是目前我国教育的悲哀。造成这种教育悲哀的还有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几千年来人们的封建传统思想。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做官和出人头地,现在让孩子读书其目的还是为了做官,现在的高考老百姓都把它看成是古时候的科举考试,老百姓认为读书不做官那书等于白读,于是学生读书顺应高考考试的要求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应试教育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大的市场。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个性极强,自己不喜欢的事绝对不去做,你若强迫他去做,就会形成判逆心理。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父母学校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爱好去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而孩子呢又不想放弃自己的兴趣,矛盾越来越尖锐,就出现了许多教育怪相:家长老师逼迫学生学习、高学历的大学生无所作为、孩子为了考大学拼了命的学习等等。

怎样才能挣脱目前这种教育的怪相呢?一句话把几千年前孔子的著名论断,因材施教应用于现在的教学之中,就能够使我国教育走上正轨发展的道路。怎样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呢?要因材施教就必须知道孩子的材在哪儿。孩子的材一般存在于他的兴趣和爱好之中,他对什么感兴趣,爱捣鼓什么,他的潜质就在那里,所以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很重要,只有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才能发现他的潜质,也就是他的材,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细心观察孩子平时好关注什么,对什么用心了。这是因材施教的第一步。

你知道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吗?就是因材施教

知道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那就在孩子爱好的范围内给与孩子培养和帮助,比如多给他提供这一方面的书籍和资料,给他在这一领域内找辅导老师。孩子对这个领域的东西感兴趣他就会喜欢,不会有任何的强迫的感觉。这就是找着了孩子的材再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内施加教育,就是因材施教了。

对因材施教这样的做法,国外已经走在我们的前头了,比如美国,美国的小学教育除了品德教育,规则意识教育,其他的根本不学多少知识,孩子整天的任务就是玩、快乐的生活,家长老师在一旁细心观察,那是在发现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材表现在什么地方,再对孩子进行培养,所以美国的教育不存在厌学现象。这与我们的小学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的小学生非常辛苦,每天上课做作业,有学不完的知识。我们仔细算一下,看我们小学时学的知识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多少是有用的,用得上的微乎其微,大部分都是些没用的知识,孩子对这些不感兴趣的知识,不学又不行,不厌学才怪呢?

所以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是孩子掌握知识的方法,也不是掌握什么知识,而应该是首先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在哪里,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成才非常重要。为什么我国缺乏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很大关系,别的国家都是在孩子兴趣的范围内发展,而我们的孩子则是在自己不喜欢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专业,这当然与别人就有很大的差别。孩子感兴趣就会喜欢,只有喜欢了,才会使用自己的精力去研究,也才有天赋有潜力,也才可能对之有创新有成果。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这样,那何愁国家的科技不走在世界前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