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看马腿,内行听马蹄,骑兵冲锋速度和行军距离靠啥决定?


编者按:从古至今,人们对骑兵的第一印象无外乎于迅捷如风,蒙古骑兵号称“来如天坠,去如电逝”,那么,骑兵到底有多快?他们又是以什么运动状态进行行军战斗的呢?本文我们主要通过介绍马的运动步法来解析骑兵行军战斗的运动状态。

骑兵作为骑乘马匹行军战斗的兵种,其运动状态主要就是马的运动状态。步法指马运步的方法,是马自然的或后天获得的各种行进方式。马的步法,一般分为自然步法和人工步法两种。马生来会走的步法称自然步法。经过人工专门训练的步法叫人工步法。由于人工步法不是每一种马都具有的动作不具代表性,探讨骑兵运动状态我们主要说的马的自然步法,在骑兵训练中,一般将马的的步法分为慢步(walk)、快步(trot)、跑步(canter)和袭步(gallop)。

步法是马的役用性能中最重要的有益经济性状之一。不同等级的马,步法品质有一定的差别、例如品质不同的3岁奥尔洛夫马,平均步幅可相差42厘米以上,每分钟步数可差3.3步,苏纯血马的步幅,可因等级不同,相差46.25厘米,每分钟差1.65步。此外,马的类型、品种、年龄、肢势、调教等情况不同,对马的步伐品质都有影响。据测定,主要用于挽曳的挽用马步幅和速度的相关性,不如用于骑乘的乘用马。乘用马虽然步幅小,但运步频率高,速力仍可超过挽用马。在了解马步法的首先,我们必须先了解马体重心的变化运动。马体重心对马的姿势和运动有重要关系。马体结构正常,自然站立时,重心位于马体正中由肩端所引的水平线与自剑状软骨后方所引垂线的交叉点上。前半躯重量约占总体重的七分之四,后半躯占七分之三。

重心随站立姿势和运动而变化。马走动时,首先头颈低垂,通过顶部以及前后肢肌肉的收缩活动,使重心前移,当重心接近超出前肢支持以外时,为防躯体前倒,前肢必须迅速前移,使重心再回到前肢支持面以内,如此不断破坏和恢复重心的平衡,就形成前进运动。

马运动速度与重心位置的高低和支持面的大小有关。乘用马体较狭窄,体型呈高方形,体短而肢长,重心位置高,支持面小,运动中重心变化大,身体不稳定,须以快的行动来求得平衡,所以速度快。而相对挽用马低身广躯,支持面大,重心低,行动稳定,但速度慢,故适于慢步挽曳。马的各种步伐在地面形成不同的支持面。如走慢步时,有三肢支持,一肢伸步,支持面为变换的三角形;快步时,二肢支持,二肢伸步,支持面为一直线,故速度较快;跑步时,以一肢或二肢支持体躯,袭步时,三肢腾空,仅有一肢支持,故速度最快。

(一)慢步 (walk)

也叫常步,是马行走的基本方式,特点是四肢逐次离地,并按离地的顺序逐次着地。在一完步中,即四肢全经过一次运动,可听到四个蹄音。有四次三肢负重,四次二肢负重的八个步期(一肢的离地至着地叫步期)。重心变动范围小,能保持的静走状态,体力消耗少,四肢不易疲劳,适于肌肉锻炼和消除役后的疲劳。马走慢步,要求必须有弹性、整齐而确实。慢步根据步幅的长短和腿的动态又可分为短缩慢步、普通慢步和伸长慢步。慢步的步幅因马的类型、品种和个体不同而一有差别。一般为1.4—1.8米,每分钟的步数约为100步,速度每小时一般为4—7公里,但挽用马只能走4—5公里,乘用马可达6—7公里。

▲慢步

(二)快步(trot)

也称速步。特点是以对角前后两肢同时离地同时着地。因此每一完步可听到两个蹄音。它与慢步不同之点,还在于马体有悬空期;步幅的大小取决于悬空期跃进的距离。马走快步时,体躯侧动小,但颠动大。快步适于锻炼肌肉和韧带,增强体躯的伸缩力,锻炼心、肺机能。不同品种马的快步步样差异较大。如美国标准种马的快步特点是步长而快,哈克尼马的快步是膝和飞节屈曲、高举得非常明显,似表演步法。根据蹄迹和步幅的不同,快步又分为慢快步、普通快步、伸长快步和飞快步。1、慢快步 亦称短缩快步。经常以对角前后肢支持体重,同侧后肢落于前蹄迹后方。步幅小,一般为2—3米,速度每小时为9 -12公里。2、普通快步 同侧后蹄落于前蹄迹上。四肢在瞬间同时离地,悬空期短。步幅3—4米,速度为每小时约19—20公里。3、伸长快步 后蹄迹超过前蹄迹8 —10厘米。悬空期较长。步幅在4—5米,时速约在20公里以上。(这点中国古代称跨灶,是良马的标志,其实多数现代马匹都能做到)4、飞快步 同侧后蹄迹超过前蹄迹较远,步幅大,一般在5—6或7米。悬空期长。时速3 0—47公里。飞快步只用于竞赛。

▲快步

(三)对侧步

对侧步亦属快步,其特点是同侧前后肢同时或先后离地和着地,可听到两个蹄音。这是个别品种的马所特有的一种步法。我国西北地区的马品种,如浩门马、岔口驿马、焉耆马中有很多个体出生后,自然会走对侧步,故有“胎里走”之称。马走对侧快步时,身体左右侧动,而不上下颠动,使骑马人感到舒适,不易疲劳,因而在长途骑乘中深受骑者的喜爱。但因马在行进中肢蹄离地低近,故以在硬的平路行进为好,在雪地和泥地,则可能受到影响。对侧步可分以下几种:1、慢对侧步:亦称破对侧步,我国叫小走。是变相的对侧步。特点是同侧二肢不是同时动作,而是每个蹄分别着地,同时后肢较前肢稍先着地,故可听到四个蹄音。因无悬空期,左右摇摆非常小,故骑者感到十分舒适而稳定。为长途乘马的理想步法。2、伸长对侧步:我国称大走。同侧前后肢同时离地着地,有悬空期,听到二蹄音。速度较快,甚至可以超过快步的速度。如美国对侧步马跑1公里只用1分11秒。但在不平坦或泥泞道路上易跌倒。

▲对侧步

(四)跑步(canter)

跑步也叫駈步。通常由快步变换为跑步。先以一后肢着地,其次为第二后肢和对角前肢同时着地,最后为另一前肢着地。随后又以着地顺序而离地。一完步听到三个蹄音,有一个悬空期。最后着地的为左前肢时,则为左跑步,以右前肢最后着地的叫右跑步。跑步时,最后着地的一前肢,承受极大冲击,最易疲劳。故在运动中应使左右跑步交换进行。由于品种、负重和调教等条件,跑步速度的变动范围很大。根据运动速度,又分以下几种:1、慢跑步:是一种在控制下速度很慢的跑步。多为调教而成。赛马跑过终点以后,因受骑手控制,即出现这种步法。特点是左后、左前、右后、右前胶相继着地,无悬空期。步幅2.5—3.5米,时速约12—15公里。2、普通跑步:每完步有三个蹄音,有悬空期,步幅3.5—4.5米,时速18—26公里。3、伸长跑步:也叫快跑步。运步中对角肢着地时,是后肢先落地,所以一完步中能听到四个蹄音。步幅4.5—5.5米,时速24—25公里。

▲跑步

(五)袭步(gallop)

袭步是在伸长跑步的基础上,跑速更快的一种步伐,俗称大扒。亦为四蹄音步法。但因速度加快,两前蹄和两后蹄着地时间相连,所以只能听到两个蹄音。这种步法的速度最快,步幅最大可达8米,每秒可行进18米,竞赛时1分钟可超过1公里。

▲袭步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这四种步法是由慢到快逐渐加快的,近现代骑兵冲锋就依次使用这四种步法,逐渐提速。电影《战马》里英国骑兵走出草丛、接近并冲入德军营地时,带队军官依次喊的就是这四个口令。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这四项步法的归纳也有所不同,一些国家如法国、俄国则将跑步和袭步归类为跑步,形成慢步—快步—跑步的步法体系。虽然对马的运动状态大致一致,但是各国对骑兵步法的具体速度要求是不同的,如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龙骑兵的步法速度依次为每分钟100、200、300米,同时期俄军速度为每分钟50、120、150沙绳(折合107、256、320米),而到二战时期,中国骑兵的步法速度要求则为每分钟100、220、320、420米,出现偏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马匹品种以及负重的区别。

了解完马的步法后,我们来看看一些骑兵行军的数据,以此来分析骑兵行军中的步法运用。1643年3月英国内战期间,克伦威尔的铁骑军在九天行进250英里(折合400公里),平均行军速度每天接近45公里;同时期的中国,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后金军十万绕开锦州宁远坚固防线,直取明朝首都北京。明辽东巡抚兼兵部尚书袁崇焕闻讯,当日率九千骑兵,两昼夜急行三百余里,先于后金军到北京城,平均速度每天75公里。而在更早的中国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四月,秦王李世民率骑兵追击宋金刚,马不停蹄,有时一天八次战斗,“一昼夜行二百余里”。李世民“不解甲三日”至使宋金刚穷蹙,行军速度达到100公里/天。

▲1629年袁崇焕驰援北京路线图

为什么行军速度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达到一倍甚至更多呢?这里需要提一下急行军的概念。急行军也叫强行军,是指在特殊情况下高速度的连续行军,根据民国18年北平武学书馆刊印的《骑兵战术》中记载,当时苏军骑兵的行进速度在每小时6~8俄里(折合10~13公里),每日行军速度在速度在30~35俄里(折合50~58公里);而在民国29年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印发的《赤(苏)军骑兵战斗教令草案》则记载在通常条件下,以50公里为标准形成,平均行进速度分为三档标准:6.5~7公里/时、7~7.75公里/时、7.5~8公里/时,当采用第三档速度时,行进路程不能一次性超过25公里;同时期的法军骑兵团每小时行军在7~8公里,小规模骑兵部队行进速度每小时在10公里左右,急行军可达每日100公里,但不可连续采用急行军(载自中华民国训练总监部骑兵监校译的《法国骑兵操典第二部》);国民革命军骑兵的行军速度则在每日45~55公里,并要求能连续行军三日以上,而急行军则在每日80~100公里,但是在急行军后需要休整满8小时方可采取下一步行动。从上述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骑兵的正常行军速度在每日50公里左右,如袁崇焕和李世民则在特殊情况下的急行军能达到每天100公里左右,而克伦威尔以每日45公里的速度连续行进九天在正常行军状况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行进中的苏军骑兵

从上文的各种数据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则可以判断,以每日8~10小时计算,骑兵正常行军以慢步和快步为主,跑步和袭步则主要用于对敌作战时进行冲锋。而骑兵行军时也往往不单独采取一种步法,而是以慢步与快步交替进行的方式行进。这种结合在军事学上称之为步度,掌握好马匹运动总时间和快步时间的比例,称之为“步度配合”。如马运动总时间为1小时,其中慢步40分钟,快步20分钟,称为三分之一步度。只有合理的步度配合,才能减少马的疲劳,最大程度保持马匹的持续工作能力,防止因为过度使役而受伤并留有余力应对突发状况,提高行进效率。通常的行军步度控制在1/4~1/3之间,快速行进可使用2/5步度,原则上不超过1/2。据《赤(苏)军骑兵战斗教令草案》中记载,在爱惜马力的前提下的快速行军当中,行军步度配合控制在1公里慢步(十分钟)+1公里快步(五分钟)至1公里慢步(十分钟)+2公里快步(十分钟)之间,即1/4~1/2步度之间,在极特殊急行军当中可采用1公里慢步(十分钟)+3公里快步(十五分钟)的步度,即3/5步度行进,每小时可达10公里。但《草案》也指出,应尽量避免这种速度的行进,因为对于马匹终究是有害的。此外,骑兵行军过程中还需进行小休息、大休息,行军头尾步法的使用尚有具体规范,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展开。通过本文介绍,以后当读者看到骑兵口令中“以1/4步度前进”时即可明白该让马走什么步法,也可以大致推算出骑兵的行军距离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吴俣,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