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突破极限地放大世界?

将世界放大,看得更加清楚,也就是在视野中放大物体,这是人类作为一种视觉动物的天性。在微观世界这个方向上,人类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放大」开始。伸直手臂竖起食指,盯着食指并逐渐靠近眼睛。根据臂长和正常的明视距离25厘米,可以估计出手指占据的视角扩大了约一倍。不过人类的视觉存在感知恒常性,不刻意的话并不会注意到到手指忽然变大。

简单的放大镜也就是一个凸透镜,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已经懂得用玻璃球注满水来放大文字。正常的放大镜可以产生放大2到6倍的虚像。再高的倍数就会产生严重的像差,也就是光线的折射与理论成像出现较大偏差。某些放大镜通过透镜组合,可以将放大倍数提高到20。

早期的显微镜可以将物体放大几倍到几十倍。罗伯特·胡克使用克里斯托弗·科克为其制造的50倍的复式显微镜,在观察软木片时发现了细胞(cell)。

1665年出版的《显微图谱》(Micrographia),以其精美与科学性兼备的显微绘图,为当时的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欧洲轰动一时。胡克也因此成为了最早的畅销科学书作家。

同时代的列文虎克,虽然使用的是只有一个镜片的单式显微镜,但是其最高倍数达到了惊人的270倍,他据此发现了单细胞生物和精子等等。

一直到十八世纪,复合显微镜的倍数也没有超过列文虎克的记录,因为他们发现想要获得更加清晰准确的成像,就必须解决色散和球面像差的问题。

通过将冠冕玻璃和火石玻璃这两类折射率、色散率不同的镜片组合,以及搅动玻璃溶液、平凸透镜等等一系列技术,19世纪初人们终于有了更好的消色差透镜。

法国制镜师谢瓦利耶在1837年制造出了最高540倍的显微镜,其分辨率为1.7微米。德国制镜师哈特纳克又在1870年制造出了980倍的显微镜,分辨率达到了600纳米。在这种放大倍数之下,1882年德国生物学家华尔瑟·弗莱明趁着细胞分裂之际,第一次观测到了染色体的存在。显微镜的观察尺度已经接近可见光的波长(390nm~700nm)。恩斯特·阿贝(Ernst Abbe)就在1874年宣布了光学显微镜的极限:1500倍,分辨率约200纳米,也就是最短的可见光波长的一半。

这就是所谓的衍射极限(Abbe Diffraction Limit),一个点光源会形成一坨衍射斑(艾里斑 Airy Disk),不论提高镜片折射率还是叠加镜片提高倍数,都变得毫无意义。

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思路就是,既然是可见光本身不行,那就使用更小波长的电磁波。比如1904年,蔡司光学的奥古斯特·科勒和莫里兹·冯·罗尔,制造了第一台紫外线显微镜。他们使用280纳米波长的紫外线作为光源,其极限分辨率瞬间就提高了一倍。

这种显微镜最终演化为现在的荧光显微镜。先用荧光剂对细胞染色,然后用紫外线或特定波长的光线激发荧光剂发光,再通过显微镜观察。又因其图像色彩绚烂而广受人们欢迎。

1924年,德布罗意创立了电子的波动性理论。既然电子可以当作波,其波长可以通过加速来控制,想要多小就有多小,同时又很方便用电场来控制其运动,这就成了一种对显微镜而言异常理想的「波」。

1931年德国工程师恩斯特·鲁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据此制造出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尽管只是一台非常粗糙、缺乏实用性的原型机,其分辨率已经达到了50纳米,远超此前所有的光学显微镜。

现在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将物体放大五十万倍,最高分辨率约1纳米。在这种尺度下可以直接观测病毒或是其他分子。

然而这还不是极限。1980年代诞生的扫描探针显微镜,使用一个物理探针直接在样本表面移动,可以获得原子级别的形状信息,其最高放大率甚至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一亿倍。

到这里,人类放大世界的努力,似乎已经逐渐接近终点。下一个到来的极限会是更加难以克服的测不准原理吗,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Billings, John Shaw. The Billings Microscope Collection: Of the Medical Museum, 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American Registry of Pathology, 1967.

Ford, Brian J. "The Royal Society and the microscope." Notes and record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55.1 (2001): 29-49.

Ford, William W. "Development of Our Early Knowledge concerning Magnification." Science 79.2061 (1934): 578-581.

Hughes, Arthur.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icroscopy." Journal of the Royal Microscopical Society 75.1 (1955): 1-22.

Plantzos, Dimitris. "Crystals and lenses in the Graeco-Roman world."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1997): 451-464.

Ruska, Helmut. "Die Sichtbarmachung der bakteriophagen lyse im übermikroskop." Naturwissenschaften 28.3 (1940): 45-46.

Sarkar, Nurul H., Robert C. Nowinski, and Dan H. Moore. "Helical nucleocapsid structure of the oncogenic ribonucleic acid viruses (oncornaviruses)." Journal of virology 8.4 (1971): 564-572.

Woodruff, Lorande Loss. "Microscopy befor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73.749 (1939): 485-516.

想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知识,请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混乱博物馆」,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