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军校发源地在哪儿?

1903年5月14日,河北保定府,中英军事官员合影。前排(坐者)左四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左五为户部右侍郎、练兵大臣铁良,左六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


一个人与一所军校

从清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1912年2月清帝溥仪退位,182年间,驻守于保定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但任期超过5年的只有方观承、李鸿章、袁世凯等10余人。

原因就是直隶总督为“八督之首”,管辖京畿重地,位高权重,清皇室忌惮一旦其形成自己势力,就会出现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不利局面,于是就上演频繁换将的戏码。

对保定的军校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担任过6年直隶总督的袁世凯。

1901年11月,袁世凯如愿以偿地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走上了他仕途的又一个高峰。可令人奇怪的是,袁世凯并没有在直隶总督署走马上任,而是在距离保定城30多公里的高阳县城举行了拜印仪式,接过了他梦寐以求的直隶总督的官印。

原来,在一年之前,英、德、俄、日、美、法、意、奥八国,以平定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保定作为义和团的重要中心,是西方侵华势力围剿的重点区域。

根据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以礼相待”的指令,留守的廷雍、沈家本等清朝官员命令守军撤离保定,任洋人烧杀掳掠。然而,他们的软弱退让,并没能换来洋人停止杀戮。

1900年10月,镇守保定的代理直隶总督庭雍,受李鸿章指示,率部下官员礼迎八国联军入城时,却遭逮捕


1900年11月16日,英、法、德、意四国侵略者,在直隶总督署组成“国际法庭”,英军盖司礼少将宣判廷雍等5人死刑,并推出城外斩首示众。

这样的审判,在清朝总督衙署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屈辱。处于走马上任的喜庆时刻,袁世凯特意避开了总督署,或许就是因为阴影还未散去,内心的隐痛尚在。

新官上任的袁世凯,将他一手编练的新军一起带到了保定。1895年起,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逐步兴办并控制了晚清最为重要的军事力量——北洋新军。

然而,在1900年签订《辛丑条约》后,驻扎天津的八国联军向清政府递交了一个蛮横无理的照会,严禁清政府在天津周围20华里和津唐铁路沿线驻扎军队,以免与联军“相撞滋事”。由此,距离北京距离适中、战略地位重要的保定,就成了新军驻守的大本营。

袁世凯在保定开始了其雄心勃勃的扩军计划后,越来越感受到缺乏适应近代战争要求、堪当指挥打仗重任的将领,已经成为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拦路石”。于是,他在保定相继创办了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军校。

其实,早在袁世凯之前,出于图存救亡的目的,晚清的洋务派就开始了创办新式军队、兴建新式军校的努力。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首开船政学堂。此后数十年间,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师学堂、山海关随营学堂等一批军校相继创办。

虽然这些军校积极吸取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教育方法,但指导思想上依然是守旧的封建伦理,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所以还算不上近代军校。

1902年5月,袁世凯创办了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员额定为120人,其中将领20名,哨官长40名,弁目60名,学员大部分是淮军的旧将领和中下级军官。

袁世凯期望通过8个月的速成学习,让这些旧军官了解新军所崇尚的德系作战思想和训练方法,能够为其所用。参加学习的学员来源五花八门,年纪最大的60多岁,武官官职最高的为提镇,文职最高的为道员,有的还带着侍卫前来读书,管理的难度极大。

担任督办的冯国璋刚柔并济,苦心经营,让这些学员十分佩服。这个学堂共举办了4期,毕业学员总数为545人。

这座学堂,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军校的萌芽,1902年,也被史学界认定为保定军校的肇始之年。同一时期,袁世凯还相继创办了北洋参谋学堂、北洋测绘学堂等短期培训性质的学堂。

袁世凯长期霸占军事教育、使军官成为其附庸的情况,让满清权贵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他们提出了两个对策,其一是创办满族人控制的高等军事学堂,其二是坚持要求把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堂办在北京,以便于控制。

但老奸巨猾的袁世凯绝不会甘心拱手让出办学事务。1906年,他在原将弁学堂的旧址创办保定军官学堂,造成既有事实。

他还上书朝廷,提出考虑到“学堂次第设立,诚恐缓不济急”,以及“高等教习急切尚难多选,仍不能不借才异地,在京延订亦多未便”,“略事变通”,在保定设立军官学堂。

清政府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他的要求,但提出一旦京师设立大学堂,保定军官学堂即行停办。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袁世凯与满清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

1906年8月,陆军武备学堂停办,在其原址创办陆军速成学堂(又称通国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协和速成学堂),为全国范围内的新军编练提供人才。

这里还是清政府指定的派遣军事留学生的专门培训机构,当时凡选派出国学习军事的学生,必须参加这个学堂的留学生速成班学习,方才取得留学资格。

经过满清权贵的运作,新学堂转为隶属于由满族人铁良担任尚书的陆军部,标志着清政府逐步收紧了对保定军校的控制权。

在剧烈的权力斗争中,1907年,袁世凯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被免去了直隶总督一职,其所创办的一众军事学堂,也被清政府所掌管。然而,先前从这些学堂毕业的学员已经布满整个北洋军,成为忠诚于袁世凯的重要武装力量。

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年7月,在保定正式开办陆军军官学校,直接隶属于陆军部军学司。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教育长大部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里面有很多教官来自于日本和德国。

它是效仿日本、德国等西方列强的军事教育,为完成“军官养成教育”而开办的唯一一所全国陆军初级军官学校,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所军官学校,也是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军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办学历时11年,培养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5个科目共6574人。1923年8月,随着第9期学员毕业离校,囿于军阀混战、经费紧张、生源枯竭的保定军校黯然停办。保定军校自1902年开始,前后延续21年的辉煌办学历程,也就此宣告终结。

一所军校与一群人

在21年的办学历程中,保定军校先后培训了近2万名学员。这些学员大部分是各个省市的优秀学生,经历了严苛的考核才能入学,他们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自我意识,因此管理这些学员,就成了一项颇为头疼、考验校长和管理层功力的技术活。

在保定陆军军官军校的历史上,曾数次发生风波。

第一个风波爆发于1912年。彼时南北议和后,上海革命党人领导的学生军编为入伍生团,后经陆军部批准插入保定军校学习。但军校学员认为自己都是经陆军小学、陆军中学的正规渠道一路培养输送进保定军校的,而南方来的入伍生显然不够入学资格。

两拨人互相看不起对方,数次发生激烈冲突,以至爆发械斗。最终由陆军总长段祺瑞作出决定,将入伍生先行送入陆军第一、第二预备学校学习,培训合格后再送入保定军校学习,这才平息了冲突。

这次风波表面看是学生之间的冲突,究其实质还是辛亥革命后南北两派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直接碰撞。

1913年,发生了校长蒋方震自杀事件。蒋方震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第二任校长,他对军校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力推崇德国式教育方式,弃用了日式军事教育,全面整顿教育秩序,调整人事安排,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然而,他的改革却触动了“日本士官系”和“北洋速成系”(毕业于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军事派别)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抵制和造谣中伤。

受到重重掣肘的蒋方震,陷入了痛苦与失落之中。1913年6月18日清晨,蒋方震在学生早操后进行了约50分钟训话,随后就回到办公室开枪自杀。

袁世凯听闻消息后,专门协调日本使馆派出军医、护士,赴保定进行救治。后来,蒋方震的情况大为好转,但心灰意冷的他还是辞去了校长一职。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保定陆军军官军校的学员们也是群情激奋。袁世凯为了压制学生情绪,调整了校长人选,安排自己的爪牙王汝贤任校长。

王为了控制学生思想,严禁他们阅读报纸,禁止讨论政治问题。然而,还是有很多学生偷偷翻阅日本使馆编辑的《顺天时报》,了解袁世凯称帝的相关消息。

有一次,学生方其道看报时被发现,王校长大发雷霆,责令痛打40军棍,把方打得血肉模糊。这个举动点燃了学生的怒火,他们冲进了校长室,把里面的各类设施砸了个稀巴烂,就连门口台阶的砖块也砸了下来。

王汝贤赶紧搬来救兵,让他的弟弟、时任保定第八师师长的王汝勤调兵遣将,震慑住学生,控制住局面,并将方其道开除。

1920年,处于直皖战争漩涡之中的保定陆军军官军校,遭受了建校以来一次最大的洗劫。直系军阀曹锟获胜后,不但将保定军校内训练用的新式大炮全部掠走,还将皖系降军15师收容在军校校舍,压扣官兵的粮饷,企图迫使他们加入直军。

然而,15师的官兵发生哗变,将校舍内洗劫一空后四散而出。直军以镇压兵变为由占领军校,又掠去了2000多支步枪、300多匹骡马。

受此变故,保定军校停办了有一年多时间。复校无门的军校学员张煦光,身着军官制服,在北京街头拉人力车,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陆军军官学校纪念馆中墙上写有军魂字样的尚武堂


许多雄踞一方的军阀,都有在保定军校读书、培训、工作的经历。例如直系军阀冯国璋是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的总办(相当于校长),皖系军阀段祺瑞曾担任过陆军参谋学堂、测绘学堂等多所保定军校的总办。

直系军阀吴佩孚1904年1月以总分第一名毕业于保定陆军测绘学堂第一期,是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孙传芳是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第一期学员,他们俩在北伐战争中,被大量充斥在北伐军中的保定军校师弟们所打败。

保定军校名声在外,就连奉系军阀“东北王”张作霖都对它青睐有加,安排自己的儿子张学良于1918年报考保定军校。

当时已经过了考试期,但是在时任京畿警备总司令、陆军总长段芝贵的特别推荐下,校方为这位少帅考生和其他三名有关系的考生安排了专门的考场。

无奈张学良他们还是不会做数学题目,考官只得找人代答,最终四人都被顺利录取。但是张学良后来并未入读保定军校,而是进入了东北讲武堂学习。

保定军校走出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时间最长的历史人物,莫过于蒋介石。

1906年4月,蒋介石立志报考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但到了东京才知道,只有清政府陆军部保送的学员才可报考,最终悻悻而归。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得先行报考具有派遣军事留学生资格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

1906年底,他从10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顺利拿到了当年向浙江平民家庭开放的14个入学名额,成为了速成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员。

蒋介石能言善辩,精通于察言观色,很快在教官与学生之中左右逢源,还敢于站出来与侮辱中国学生的日本教官针锋相对,一时成为风云人物。

1907年冬,清政府陆军部从保定军校选派赴日军事留学生,蒋介石在考试前一天深夜才拿到了准许考试的通知,最终成为65名留学生之一。1908年春节过后,蒋介石启程前往东京,进入士官预备学校,终于实现了他的留学梦。

在20世纪上半叶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们面对着不同的人生抉择,秉承着不同的理想信念,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们当中也有很大一批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叶挺、赵博生、董振堂、张克侠、何基沣。

1917年,叶挺在保定军校读书期间,与邓演达、严重交往甚密,他们时常指点江山、针砭时弊,彼此志同道合,于是成立了“断金会”,取义“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后来,这个秘密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很多人加入。

1924年,叶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第四军独立团作战勇猛,屡获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后被国民党关押,1946年被释放后死于空难。

而赵博生、董振堂,于1931年12月14日发动了著名的“宁都起义”,率领1.7万名官兵,携带2万多件武器装备加入红军,极大地壮大了红军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一大批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国军将领,在解放战争中或起义,或投诚,比较有名的有张治中、陶峙岳。

保定军校何以走出这么多著名将领,以至于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军事史?

学者研究指出,其一是除了达官贵人之外,普通学员的入学考试极为严格,保证了生源质量;其二是借鉴了外国先进办学思想,课程丰富,教学严谨,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其三是崇尚尚武精神,锻造了学员过硬的战斗意志;其四是中央政府办学的举国体制,保证了优厚的办学条件和保障水平;其五是保定军校毕业学员遍布当时的军队,很多发展成为当时独霸一方的军政要员,为后来毕业的师弟们成长进步给予了极大帮衬。



(作者:王残阳)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