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妈妈总是爱孩子多一些?这其实是“富兰克林效应”在作祟

虽说父爱如山,但能够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细微之处见伟大的一般还是母亲。除了极少数奇葩的母亲,比如那个因为产后抑郁就拿剪刀刺向孩子的残忍妈妈,几乎所有的妈妈哪怕是在患病的状态,也依然心心念念自己的孩子。这种感觉,就像公益广告里那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妈妈,已经什么都忘了,可是还是记得藏几个饺子在口袋给孩子,她就是不会忘了如何爱你。

那么,为什么妈妈总是爱孩子多一些?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富兰克林效应”在作祟。

什么是“富兰克林效应”?

“富兰克林效应”,一个心理学名词,是由18世纪美国的国父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所经历的一件事情发展而来。

故事大体是这样的:1736年的一天,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的议院发表演讲。演讲遭到另一位议员的完全反对,他也发表了一篇演讲,十分激烈地批评了富兰克林。为了争取这位议员的同意,富兰克林是这样做的:

他打听到这位议员的家里正好有一套非常稀有的图书,于是他十分恭敬地写了一封信,厚着脸皮向这个议员借书。没想到的事,这个议员竟然同意了,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还书时郑重地表达了谢意。

几天后当他们再次在议会厅见面时,富兰克林是这样描写的:“他竟然主动跟我打招呼(以前从来没有过),后来我们谈话,他还表示,任何时候都愿意为我效劳。”并且他们两人从此化敌为友,终生保持着友谊。

所以后世的心理学家们人得出一个结论: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效应”的由来。

妈妈更爱孩子,其实就源于“富兰克林效应”

每个宝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本能,几乎是“零能力”的。出于人性的本能,他们会用哭声、用卖萌、用一些肢体语言来寻求帮助。而那个帮助宝宝最多的,就是妈妈。当妈妈为孩子付出的越来越多,她也就越来越喜欢这个宝宝,内心越容易被孩子所牵挂。特别是母乳喂养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很累,几乎没有妈妈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都是要么涨奶、乳腺炎、乳头皲裂,要么怎么下奶都不行,内心愁肠百结,所以经历了母乳喂养这个过程,妈妈也会加倍喜爱自己的孩子。当然,除了富兰克林效应,这里头还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使然。

这道理,其实跟《小王子》里的故事是一个道理。小王子在看到花园里有5000朵几乎完全一样的玫瑰花后,知道自己所拥有的玫瑰花并没有那么特别,但他还是心里放不下自己那一朵玫瑰花。因为,他曾每天细心地呵护、精心地照料这朵玫瑰花,在这朵玫瑰花上花费了时间跟心血,才使她是他独一无二的玫瑰花。

“富兰克林效应”给妈妈们的启示

现在妈妈们一定明白了,因为自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心血,牺牲了自己的时间,花费了自己的精力,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目光,所以我们才更爱自己的孩子。但你要记住的是:孩子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他同样属于你的另一半。所以哪怕你家老公换尿布总是很慢、泡奶粉总是挂杯、哄孩子半天没有成效,你依然地还是要多鼓励他去帮忙照顾孩子,有了更多的付出,孩子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也才会越来越重,什么婚后出轨、夫妻感情变淡等等你所不想见的破事也才会离你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