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一遇,这场席卷20多国的蝗灾,为何绝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别再说,靠吃就能战胜蝗灾。

我从不敢想有这么一番景象。

晴空万里,大地却黑压压一片。

烈日当空,却难见一寸阳光。

本该只存于电影里的场景。

毗邻的东非,恰经历着这一切。

25年一遇的蝗灾。

席卷了20多个国家。

直到最近,侵袭印度的蝗灾基本结束。

本该庆幸,但印度政府作出了预警:

今年6月可能出现更严重的蝗灾。

言下之意,不寒而栗。

因为比起未及的灾厄,此前的蝗灾,已经折磨了东非大半年。

01

老一辈人都知道:

蝗虫过境,寸草不生。

以前我总觉得太过夸张。

区区蝗虫,怎会有如此威力。

如今看到东非此番景象时,我慌了。

图片|印巴两国面临罕见蝗灾威胁,图自黎明报

图片|新华网

连《华盛顿邮报》驻东非记者都惊叹:

“从远处看,它就像滚滚浓烟,但你走近时,你会发现数以亿计的蝗虫,像雨滴一样数不清,遮天蔽日。”

这岂止寸草不生!

天地失色,日月无光也不为过。

一大噩耗是:

这次蝗灾主力军,是人们最不愿见到的沙漠蝗。

号称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

一指长,极度狂暴,食量惊人。

一平方公里大小的蝗群,一天能吃掉相当于3.5万人食物消耗量。

而这次蝗虫群多大?

仅仅一个就长60公里,宽40公里。

当厄运临头,东非农民看着田里庄稼,急了。

无助地冲着蝗群嘶吼。

徒手打、敲铁盆、挥树枝......

用尽所有最原始的方法,也只能看着庄稼被掠食。

即便警察出动治蝗。

催泪瓦斯,开枪扫射。

甚至搬来农药泵和车载喷雾器。

奈何蝗群庞大,收效甚微。

一夜之间,庄稼尽毁。

截止到今年1月份,已有13个国家受灾。

如果持续下去,你可能会看到:

1200万人饱受饥饿之苦,一片哀嚎。

这不是最坏的结果。

此次蝗群一天能飞行150公里。

所到之处,万物荒芜。

不仅如此,它们的繁殖能力还相当逆天。

一只母蝗虫一次可产60到80颗卵。

一个月左右,就会形成成虫。

再次卷土重来。

数量可达如今的500倍,甚至更多。

难以想象,那时受灾人数又是怎样一个量级。

这场起初没多少人在意的灾难其实远比你想象中可怕。

“没有人能在这场灾难中独善其身。”

越发振耳发聩。

02

我原以为东非蝗灾会让世界警惕。

没想到,网上却是戏谑居多。

这明明是大灾啊。

怎么就不把它当回事了?

想起与曹文轩《青铜葵花》里的一章。

与今天场景如出一辙。

奶奶和孩子们说起蝗灾,孩子们没多少记忆。

根本不信。

“怕什么,我将它们一只只扑死,要不,点一把火,把它们烧死算了。”

直至蝗群来袭,满腹自信荡然无存。

太阳像黏满黑芝麻的大饼。

老人们焚香跪地,祈求蝗虫离去。

其他人挥动衣服扫帚,但蝗群如潮水一般,赶走一批又来一批。

没多久,牛马毛皆尽。

男女老少只能守着空荡的大麦地,一遍一遍擦着眼泪。

这是旧时中国饱受蝗灾迫害的写照。

在今天,很多人却不以为然。

可能今天的我们没经历过蝗灾,便会以为中国没有这一灾厄。

其实恰恰相反,中国曾经是世界上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天灾。

《中国飞蝗生物学》统计:

“新中国成立前2600多年中,大规模蝗灾达800多次,平均3年发生一次。”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个数据有多沉重。

1942年,河南大旱。

隔年蝗虫破土而出,逼近县城。

毫无预警,人们打了个彻底的败仗。

任凭蝗虫肆虐,粮食尽毁。

残存余粮也消耗殆尽后,闹起了饥荒。

这场蝗灾直接导致土地荒芜,上千万人受灾,流离失所。

1945年的湖南也发生了大规模蝗灾,同样受灾无数。

这些,都是老一辈们心中的梦魇。

尽管在今天的中国,蝗灾也不容小觑。

2001年,内蒙古爆发蝗灾。

沿途公路,全都布满蝗虫。

多到什么程度?

车子开在上面,轮胎一下就能压死百来只。

草场悉数被吃光。

416万头牲畜受灾,近2万名牧民入不敷出。

同样在2003年,呼和浩特一个早晨。

市民们发现蝗虫遍布街道,密密麻麻。

路上车子碾过的蝗虫尸体已积成堆。

怎么扫都扫不完。

但凡走在路上,身上便会黏上蝗虫。

而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蝗虫的腥臭味。

这些都是切切实实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蝗灾。

直到今天也没能完全消除。

中国每年蝗虫发生面积都在2.8亿亩次左右。

(来源:《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

我们明明也为蝗灾付出过惨重代价,为什么今天发生这么重大的灾害还能不当回事?

年轻一代未曾经历过蝗灾,但不代表可以忘却这番苦痛。

03

说回这次的东非蝗灾。

绝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历史上确实有吃蝗虫的经历,可那是规模很小的蝗灾。

东非这么大阵势的蝗虫,靠人吃,恐怕得吃到天荒地老。

那靠鸡鸭鸟呢?

也不行。

还没等鸡鸭鸟灭完蝗,它们就已经啃完草地。

更何况,这一批蝗虫已经变异。

它们能产生一种叫苯乙腈的东西,很不好闻,难以下咽。

如果硬要吃,蝗虫就会产生有毒的氢氰酸。

吃下去不死也难受。

要是吃就能解决问题,东非不会这般无助。

我想眼下人们最关心的应该是,这批会不会进入中国?

国内专家已经作出回答:

“很难,但要做好监测防范。”

这不是杞人忧天。

我们已经被蝗灾折磨数千年,实在是怕了。

任何风吹草动都必须提高警惕。

但要说蝗群真侵入中国,我们也不用太过担心。

今天的中国,灭蝗有一套。

眼下东非的蝗灾只能靠飞机喷洒农药。

只不过一次飞机灭蝗的成本实在昂贵,对本身不富裕的他们而言是一大难题。

其实他们早在去年就开始灭蝗,奈何飞机少得可怜,一直无法根除,才演变成现在的局面。

若在中国,我们有充足的农业飞机可以应对。

更何况,我们还有一整套治理防治体系。

蝗虫再想肆虐,难上加难。

我们这一辈的人之所以对蝗灾很陌生也是得益于此。

从谈蝗色变到如今治蝗有方。

这在数千年以来,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

可今天的中国做到了。

哪怕这些年也发生过不少次小规模蝗灾。

但每次都被扼杀于摇篮里。

别的不敢说,但说起治理蝗灾,我们可以拍着胸脯说:

中国真的很厉害。

而这背后,是一批人在负重前行。

04

1977年10月24日,新华社宣布:

“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成功控制。”

举国欢庆。

但没人知道,这场大胜有多来之不易。

1952年,蝗灾依旧。

谁都拿它没辙。

彼时在国外留学的马世骏急了。

他实在想为中国做点什么。

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想方设法突破了国外重重阻挠。

耗时3个月,抛弃所有行李才回到国内。

回国第一件事,他就接受了任务:

解决数千年来难以根治的蝗灾。

难。

但马世骏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的研究需要大量资料,便走遍全国。

吃住差不说,当时路也不好走,他就骑着辆旧单车。

车坏了,就扛着走。

有次在荒野迷路,吃了整整三天水草才获救。

换作普通人早就不干了。

可马世骏没有,反而坚定他的决心。

一定要为百姓赶走蝗灾。

每到一处,都深入蝗区,观察、试验、分析......

哪怕再辛苦,他都不敢遗漏任何有关蝗虫的信息。

皇天不负苦心人。

他终于找到了蝗虫爆发原因:

水灾旱灾相继发生是主要因素。

而后又推翻了传统治理蝗害的方法。

用化学结合生物防治降低蝗害,又改造了蝗区,修建水利等等。

至此,数千年来让人苦不堪言的蝗害基本得到防治。

大型蝗灾已不复存在。

但,小规模蝗灾依旧会发生。

所以他哪怕七十多岁高龄,患上青光眼白内障,依旧在为中国农业奔波。

马世骏之后,一大批农业人士也在负重前行。

他们研究出了一套系统的生物防治方法。

定期在蝗区检查蝗群密度。

若发现密度过大,立马制定方案针对。

首先培育一批灭蝗鸡苗。

60日龄时便开始在草地驯养。

75日龄时训练牧鸡听从指挥。

90日龄的时候,全军出击,治理蝗虫。

每天由训练员带领绕着要治理的草场走。

150日龄的时候,蝗虫便能基本得治。

后来他们发现,鸭的灭蝗能力比鸡还强。

便开始驯鸭治蝗。

2000年,新疆特大蝗灾。

鸡兵不堪重任,鸭兵披甲上阵。

十万鸭兵浩浩荡荡,吃得蝗群溃不成军。

拯救了新疆大批草场。

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椋鸟灭蝗也很强。

一只一天能吃120到180只蝗虫。

便在蝗区修建鸟巢,吸引粉红椋鸟。

但凡蝗害,椋鸟出击,必定大胜而归。

倘若蝗虫超出了防治的范围,他们还有一套化学防治的方法。

其中最强的当属飞机灭蝗。

2012年,黄河沿岸爆发10年一遇蝗灾。

灭蝗飞机前去迎战。

连续喷洒药品10余次,蝗害得治。

前人辛勤,才搭建出这么一套完整的治蝗体系。

不到百年的时间,就缓解了数千年的问题。

这批人,当被铭记。

以前我总觉得蝗灾离自己很远。

如今看来,真不是。

不是离我们远,也不是没发生。

只是一有风吹草动,一大批农业人便冲在前头,一声不吭与蝗害斗争。

此后又默默为我们防治,日复一日。

华夏多英雄,他们如是。

若非这群人,恐怕此刻看着荒芜大地无助落泪的是我们。

所以真的别再说,靠吃就能战胜蝗灾。

我们该感谢的,不是嘴。

而是幸运生在了这片土地。

恰好遇上这么好的农业人。

参考资料:

《沙漠蝗灾从东非到印巴,会波及中国吗?》,新京报

《沙漠蝗逼近我国!专家提醒:当心潜在威胁》,中国科学报

《印度当前蝗灾已基本结束》,新华网

《1942—1943年河南的大灾荒及原因》,孙金玲

《内蒙古草原蝗虫铺天盖地又重来》中国青年报

《牧鸡治蝗》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