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进入死胡同的生物们
我们知道,生物的演化是没有方向的,也就是说生物并不知道自己的演化方向,它们只是遗传了自己父亲与母亲的基因,再加上极少数的基因突变。
由于基因突变是没有方向的,这造成有些基因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利,比如:更好地发现食物,这种有利的基因大概率会被生物所保留。
有些基因对生物生存呈中性,比如:眼睛瞳孔的颜色。还有些基因对生物生存有害,比如:致病基因。
这些突变的基因里,由于环境的选择,能够帮助生物生存的基因将会被生物所保存;中性基因能保留下来的概率为50%,对生物有害的基因大概率会被抛弃。
当这些有利基因+50%中性基因+少量有害基因突变积累的足够多时,生物就会演化成新物种。地球上的生物就是这样一代代演化而来的。
我们也知道,生物演化本来是没有方向的,能够生存下来的就是能够适应环境的生物,不能适应环境的会死掉。
但是,环境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地球温度是会变化的,当地球大冰期来临时,植被就会生长缓慢,于是那些需要大量进食植被的生物将会不适应环境而灭绝。腕龙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因为它的体型较大,对能量需求较多,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腕龙非常容易灭绝。从这方面看,腕龙在演化时就走向了死胡同。
其实,腕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因为引起腕龙灭绝的环境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以至于很多生物都在当时灭绝了。
还有一些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高度依赖别的生物,比如:天花病毒。天花病毒由于流传在人类世界比较久,在演化时,能够感染其他生物的基因突变被自然选择剔除了。
这造成了天花病毒只能感染人类,当人类通过疫苗以及现代医学彻底消除了人体内的天花病毒时,该病毒就无法再在世界上传播了。
除了天花病毒外,香蕉、无籽西瓜也走向了演化的死胡同,这是因为香蕉和无籽西瓜都是三倍体,在自然界中三倍体意味着不育,也就是说它们无法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
虽然它们可以通过无性生殖,然而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使得它们的演化速度变慢。虽然人类高度依赖香蕉和无籽西瓜,人为种植了许多,然而由于基因缺乏多样化,一场流行性疾病就可以摧毁它们整个物种。
演化到了死胡同的大熊猫
动物之间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一般来说食草动物对应的身体特征是:粗大的牙齿和较长的肠道。食肉动物对应的身体特征是:尖锐的牙齿和较短的肠道。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食物的区别。
食草动物由于需要通过植被为生,而植被中有大量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食草需要粗壮的牙齿将植被咀嚼成细小的颗粒。
之后这些食物会进入胃部,由胃部的微生物帮忙发酵,肠道帮忙吸收,所以食草动物的肠道较长。
而食肉动物的食物是肉类,相对于植被来说,肉类更容易吸收,而且营养更多,所以消化的时间变短,而过长的肠道又非常浪费能量,因此食肉动物的肠道一般比较短。但是食肉动物想要获取肉类需要尖锐的牙齿,将猎物咬死,因此它们的牙齿大多比较锋利。
但如果一个生物,拥有食肉动物的特征,却演化出喜爱吃植被的特性呢?可能会灭绝吧!
这是因为植被能够提供的能量有限,再加上不好吸收,所以食肉动物如果想要通过植被为食,需要每天大量的进食,尽管如此还可能因为能量摄入不足而死亡。
反之,如果身体是食草动物,但演化出了喜欢食肉的特征,那么该生物会因为不能捕食到足够的猎物而灭亡。
也就是说,动物的特征应该和它的口味是匹配的,一旦身体特征和口味不相符,就是演化到了死胡同,此时生物便会死亡。
然而大熊猫是个奇葩,它们由于丢失了鲜味基因,所以彻底变成了食草动物,而且还非常挑食,只吃竹子,就连竹子都挑,只吃某几类竹子。
挑食也就算了, 大熊猫连发情期都非常短,每年只发情一次,每次只发情2-3天,如果这个时间没有雄性熊猫找到它们,它们就过期不候,想要繁衍需再等一年。
你以为再等一年就能和它繁殖了吗?并不是,在此之前你还要学会怎么繁殖,每次大熊猫在繁殖时,周围都会有亚成年以及繁殖能力弱的熊猫在旁边观摩学习,如果今年你没学习好,对不起,下次开课还要再等一年。
好不容易经历了那么多,最后大熊猫每胎只繁衍1-2只,如果是双胞胎,大熊猫妈妈还会只抚养一个,抛弃比较弱的个体。
讲真,如果不是人类发现并把它们当成国宝保护了起来,依照大熊猫这种挑剔的个性,在野外环境下早就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