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亭是全国知名的社区治理典型,在疫情之下,百步亭成了众矢之的,引发网络热议与质疑,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评论!
此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社区治理的两个考试,此前的讨论中有人提出:“衡量我们自治的场景是不是会出现两个极端的维度。一个是平时状态,就是垃圾分类。第二个是战时状态,就是疫情防治。”
闫加伟
社邻家创始人
社会创新实践者
我解读为常态治理和应急治理:
常规治理指的是社区目前的常态化治理项目,如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考察各个社区治理水平的一次大考,因为垃圾分类有法律约束,每个社区都要做,这时,你说你的社区治理如何如何,而真正的好不好高低立现;
同样,面对这个疫情也是大考,每个人都牵涉其中,这是社区应急治理的一次大考。
大考之下,我们发现,全国各地社区疫情防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产生了丰富明显的积极效应。
第一,党建引领力增强。
发挥三驾马车的作用,在这次疫情中深切发现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单位的牵动能力特别强,很多社区的防控手段都需要居委会和社区单位联动去做,社区单位给予了社区更大的支持力度,比如给居委捐款捐物,感人例子比比皆是。
疫情期间社区门口站岗的保安
第二,社区动员力增强。
看到一个例子:某社区动员网上发起募集一台9800元的测温门,结果一个小时不到就完成筹款,效率十分高,可以看到,通过疫情社区的动员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第三,社区共同体意识提高。
疫情中,居民的社区意识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都希望自己社区管理更严格,不希望外来人员乱入,增加了对社区各类管理规定的参与度、各类社区事的关注度。
大家可以想想,你家社区的微信群近来是不是有史以来最活跃的?在群里讨论如何买菜、取快递,怎样发口罩、如何更好防疫……,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并且还通过志愿者帮助社区中不能出门的对象提供送菜上门的服务等。
第四,社区社会资本增加。
通过疫情我们看到,居民相互之间的信任增加,关系加深,原来不认识的邻居也变得熟悉起来。大家互相帮助,信息共享,从疫情到生活的交流中,彼此间更多了几分信任。
社区内平日里见不到的年轻人在疫情中也活跃起来,表现的更加积极,加入到社区志愿者中。湖北襄阳的一个年轻小伙子,连续十几天背着25公斤的消毒水,和身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母亲一起到确诊及疑似病例家中开展消毒工作,称自己年轻,有的是力气;再比如有的社区中的程序员,利用自己的职业技能为社区开发设计小程序,帮助提供社区工作的效率等。
大考也是考验,此次社区疫情防控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第一,国家治理与基层社区治理之间存在沟壑。
国家对于此次疫情的应急反应速度很快,启动一级响应机制,动员全国医务力量等等,不可谓不迅速有效,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
那么到市域治理,到基层社会治理,再到社区治理,是不是各地、层层的反映都迅速有效呢?
而到了最基层,更加涉及社会力量的动员,涉及到千家万户,很多工作从自上而下变成自下而上,更加需要多方的参与和协调,要调动大量的居民、社工、志愿者等力量。同时,需要自治,把自己村子、居委管起来,这就需要一定的反应机制,如何更加高效的动员,如何动员得适度,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二,社区应急机制不科学、不完善。
我们的应急制度需要完善,一是制度,二是文化,都有欠缺。大到法律法规、小到如何发口罩等,中国的应急制度建设和日本、美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日本由于地震频发,除法律规定的应急预案外,民众也自觉养成应急文化,每家每户都会储备水、手电筒等。
第三,社会化的过度动员。
在这次疫情中可以看到一些地区过度社会化动员。湖北孝感一家三口在家打麻将,防疫人员进门扇人砸桌,引起网友热议,这是否是过度执法?
第四,相比于汶川地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没有得到很大的体现。
鉴于疫情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这一次的社会组织的动员力度、行业联动都做得不足。甚至于湖北省红十字会在疫情中信息公开不透明,物资发放不到位等受到质疑,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失去了社会各界对此类官方的社会组织的信任。
观察这次大考,依托大家探讨的的观点,并结合自身多年的社会创新观察经验,我想对未来社区治理发展趋势作一下研判,提出8大趋势:
一、政府社区治理手段日趋多样化。
1、社区治理共同体。如何盘活现有资源,动员社区单位等,增强社区共同体意识;通过防控激发了大家的共同体意识,社区、单位、学校、超市、居民,大家都是生活在一个社区的共同体;疫情培育的共同体意识为未来社区治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政府将来可充分利用本次抗疫动员起来的资源。此外,社区党建联盟、街区共治联盟等在未来建设只会越来越细化,这是一个大势所趋,利用好这次机会会事半功倍。
2、政社合作。疫情使政府、社会各界对于政社合作有了更深认识甚至是改观:政府有难处时,社区单位、社会企业、社会团体等都在支持,疫情中很多政府搞不定的事情,企业、社会组织可以完成,比如说一些大型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等,通过本身具有的全球电商资源,海外直采,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医疗物资,源源不断运回中国。通过此次磨合,政府会变得更开放,双方合作会更多。
3、行政方式创新。疫情使大家发现会议方式可以创新,甚至很多不必要的会议可以不用开,线上会议、线上办公也许是更加高效的方式,一些线上办公软件可以在疫情结束后继续应用在工作中。
4、报复性工作。疫情结束返工后将会有大量堆积的工作待解决,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二、财政日益趋紧,可持续的社区治理成为各方探索焦点。
疫情使政府财政会受到很大影响,如财政项目压缩,预算缩减,这必然会带来购买服务的缩减;未来社区的可持续运转更多将会依靠社区内生资源,挖掘社区本身的资产优势,如硬件、文化优势等,动员内在资源来维持运转,而不是单纯依靠财政来持续运营。
1、德治法治、自治共治。在香港有一家“惜食堂”,以“停止浪费,解决饥饿,以爱相连”的宗旨,向超市,酒店,饭店把临近过期的食物,或者卖相不好看的食物交给他们,将收回来的每一份食物,通过严格的安检程序,再烹饪成营养均衡的安心饭盒送到有需要的长者手中。这样的好项目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志愿者、明星都纷纷加入到其中,影响力也逐渐扩大,目前惜食堂的合作机构已经有150多个,除提供服务之余,也重视“惜食教育”,举办环保工作坊、讲座、社区活动等,让更多的人体会珍惜食物背后的意义。
2、共建共治共享,共享社区的发展。
3、社区社会企业。未来社区中将会涌现出更多在地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首先立足于解决社区内的问题,满足社区需求,承担起一定的社区、社会责任,提供社会服务,又能运用商业的手段来独自运转,自负盈亏。
4、倒逼内生型的社区自组织发展、自治项目培育。从社区自发形成的社区组织发展会更好,外来组织难免会存在成本问题,且落地和适应。
5、倒逼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一定要提升,发挥出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和影响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否则缺乏竞争力,在未来很难得到各方购买项目。
三、社区治理参与各方的协作方式日益紧密,线上线下、社区社群的融合治理方式会更有效。
武汉光谷一个小区在门封了、物流停了、超市关了的情况下,在小区构建局部内部离散平台,构建小规模整合运营,充分发动群众,打通物业、业主、个体户,将周边菜摊小卖部等供应链转移到线上,将最先进的算法施加到万户居民的小数据上。基于社区地缘的小数据运营,继续保持,疫情过后善用平台继续服务,是防疫留下来的财富。
1、单一治理早成昨日黄花。光依靠政府是不行的,必须动员居民共同参与治理。
2、社群。发挥社区社群的独特优势,构建社群间的密切关系,社群间的互动往往会成为必要时刻最高效的方式。
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在社区治理中,更多事情往往要通过多方力量自下而上的来解决,而不是单纯的规定、宣传,需要大家一起来互动。
“很多组织虽然没有进入一线的服务场景,但是在做很多线上的服务。比如对自己的服务人群通过微信推动邻里之间的帮助,口罩、买菜等,虽然不是大规模,但是通过自治一小块的领域进行信息、物资、情感上支持。”
四、社区智能化迎来发展契机。
1、硬件。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倡议: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倡议书中提出,尽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补齐疫情管控技术短板,快速推动产业生产与应用服务;优化AI算法和算力,助力病毒基因测序、疫苗/药物研发、蛋白筛选等药物研发攻关。
2、信息孤岛,数据共享对社区治理的促动极大。一些从家乡坐飞机返工的人反应,自己在飞机上填表,下飞机在机场又填表,回到社区还要填一份表格,卫生、公安、交通、移动通讯、社区的信息在疫情时候的共享是否应该考虑起来?
疫情期间北京市旅客信息登记表
3、大数据、人工智能进一步减轻社区工作者负担,一些社区已经采用电子录入的方式,避免重复录入、数据遗漏等,也减轻了手工录入数据的工作负担。
五、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日益提升。
1、大城市的绣花式治理向中小城市推进。在全民动员之下,西部地区,农村,三四线城市也体现了精细化治理水平,大城市的绣花式治理、分类治理、个性化服要推荐到其他地区。
2、情感治理(善治)。
3、三社联动。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各自发挥自身专业性,比如如何为社区中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家庭提供帮助?社区组织可以发起互助项目,社工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社区工作者可以从这些家庭的物质生活需求上提供帮助等。
“疫情之后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社区,能够信息分享、互相帮助,从防疫到人际关系的共建,也就是韧性社区的共建是接下来需要思考的。”
六、社会组织中,深耕型、专业化社会组织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单靠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可能面临危机,需要转型发展。
1、一个城市中的社会组织要有自己的生态体系。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社会企业等都要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类型组织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从自身能力出发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2、社区基金会的去行政化,社会化运营。全国140多家社区基金会,目前大多都属于行政化运营,去行政化必然成为一个趋势。
3、内生型社区自组织、社会组织成为发展趋势。目前社会组织种类繁多,鱼龙混杂,在提供服务时遇到的竞争压力很大,只有向深耕和专业化发展,立足、深耕于自己的社区、人群、项目,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七、未来社区中,围绕场景的社区公共空间、技术、社区创新产品将会会不断涌现。
1、创新型公共空间,如社邻家打造的社创书屋,不仅仅是供人借阅,如何做好书目推荐与展示,并使得这一个空间的其他功能——如读书会、小沙龙等活动的举办。
2、场景引领的社创项目。
3、“如何形成共识”工具包,如社邻家研发的在社区中国“如何开好一次民主协商会”工具包,“环保嘉年华游戏执行工具包”等为社区工作者提供开会所需的各种工具,通过工具的辅助来更好的解决社区问题。
八、基于信任的共享社区、消费合作社等会有更好的发展。
1、如台湾主妇联盟,是一群台湾主妇们组合在一起共同消费的合作社。主妇联盟是少数从团结消费者出发,以共同购买的方式,致力于共同守护环境、支持台湾本土、友善小农的合作社组织。消费者想要成为会员,必须参加合作社定期举办的入社说明会,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2、社区妈妈群:自发的教育培训项目。做社区商业横跨线上线下,社区社群,是一种社会企业模式,未来会得到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