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所说的“加油”一词,它到底是如何演变来的呢?

导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在马上就要到来的东京奥运会,又可以看见健儿们为国争光的时刻;同时耳畔还依稀回响着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况。举国上下,齐心加油的号子现在想起依旧是热血沸腾。

那么“加油”一词究竟是怎么来的,是何人发明了它,又是如何做到全国统一的;就像跳皮筋一样,在那个交通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歌谣和路数都一模一样,岂不是有些神奇。

今天笔者就带大家看一看“加油”一词的来历,希望能够为您长点姿势。

【撞油口号】

“加油”一词,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给需要用油的车子或是机上油;同时还包含鼓励的意思。那么这一个词为何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我们探究的问题。

这个词出现的时间无从考证,属于代代相传的词。不过年代应该不会久远,毕竟在那么多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就目前来看,有记载的是简小彬的短篇小说《悠悠水碾房》,不过这是一部小说,是作者自己构思和解释的。

根据他的说法,这个词最先出现的地方就是榨油的作坊。工人们用尽自己力气去推动木桩来打压花生芝麻等,使其出油。在一次次推动木桩的过程中,配合着强而有力的号子“加油”、“加油”来进行工作,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而有油的产生,故称“加油”。因为是出了力气,喊着号子,所以慢慢也就有鼓励的说法。

但是这样的说法未免有点牵强,仿佛就是为了解释而解释的。不过也能从另一方面提现出劳动人民的质朴与热情,伴随一声声加油的号子,美好的幸福生活就在前方。这是属于劳动的号子,是拼搏精神的提现,或许这样解释更为贴切。(同比后面的传说)

【老刘老刘,赶快加油】

相比第一个解释,这个故事就要玄幻一点了,因为它牵制着两位“神”人,刘伯温和诸葛亮。

大明宰相刘伯温我们都知道,一首谶语《烧饼歌》流传至今。不过根据部分野史的记载,未成名之前的刘伯温是有些高傲的,一直不服气诸葛亮,但诸葛亮早已黄土一捧,没有办法说一较高下,不过却有流传说会和刘伯温有段故事。

刘伯温自然是不信的,一个已经逝世多年的人,怎么还会和自己有牵扯,可事情就是这么赶巧。有一次,手下人说挖到一处墓,貌似就是诸葛亮的。待到刘伯温前去查看,发现墓室的上方刻画着北斗七星,下方则是九曲黄河,中间的石棺甚是精美;而石棺边上则有一排排的大桶呈阶梯状分布,每个桶底都有小孔,最下方是有一战油灯还在微微亮着。

仔细观察过后发现灯油所剩无几,毕竟几百年过去了,灯一直没有熄灭。而后刘伯温放声大笑:“诸葛亮呀诸葛亮,想你一世英明,死后的长明灯也燃了几百年,但最终还是会在我刘伯温的眼前熄灭!你再怎么伟大也成为过去了,我刘伯温才是当世英才”

话音未落,他瞥见了压在灯下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刘老刘,赶快加油”。一瞬间冷汗布满了脊背,仿佛诸葛亮就站在他面前同他讲话一般,当即感觉自己的道行还太浅,于是赶紧命人将大桶灌满油,伏身祭拜一番才离去。此后更加发奋图强,最终成为一代“神人”。

不知道你们信不信,反正笔者是不信的,因为这个故事的漏洞太多,但是不知道为何还是被记载了下来。而“加油”一词也引申为鼓励后来者居上的含义,特别在比赛和竞赛场上,作为鼓励选手的呐喊助威用语。

【张瑛为民加油】

相比刘伯温的故事,笔者其实更相信这个说法。

晚晴名臣张之洞大家知晓,但是他父亲张瑛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而“加油”的来源却和他的父亲有关。

相传张瑛在龙安当知府的时候,特别体恤读书人,因为他本身也是读书人,没有靠山没有背景的,全是自己摸爬滚打历练出来,所以就对读书人有些照顾。

打更的我们熟知,不过张瑛在打更的基础上有新增了项目,这便是“添油”。每晚夜幕降临,龙安的街头就会出现两道这样的身影,前面的提着灯笼和油勺,后面的担着两桶灯油,碰到有读书人挑灯夜读的时候,就上前为其灯添满油。这一举措,一做就是十三年。张瑛任职期间,龙安共考取进士2名、贡生8名、举人20余名。

而他为读书人添油也渐渐被当地人改编传唱为“加油”,包含着鼓励,寄予厚望的意思。

【后记】

关于加油的来历,笔者比较相信第一或是第三,毕竟刘伯温那个故事真的是有点扯。

但是不管如何,“加油”这一词都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一直传承下去,它所包含的鼓励,是希望,是美好的祝愿,是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