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地球并不是什么死去的恒星,严格意义上来说,地球是由第一代恒星超新星爆发之后,残留的重元素形成了,因此可以说,地球是第一代恒星残骸的残骸,不只是地球,太阳系其他行星也是由重元素组成的。
恒星按照质量的质量的不同,其结局也是不同的,太阳这种恒星死后会变成白矮星,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死后会变成中子星或者黑洞,不论如何是不会变成地球这种行星的。
目前的太阳系演化模型认为,太阳系源于一场46亿年前的残骸星云坍塌,那个残骸星云是第一代恒星超新星爆发后的产物,因此里面含有2%的重元素。
星云在外界扰动(可能是临近超新星爆发)的影响下开始了旋转坍塌,氢元素和氦元素逐渐成为一个扁平圆盘结构,中心则是正在孕育阶段的太阳,当核心区域的温度足矣点燃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后,太阳就诞生了。
原恒星盘剩下的“边角料”,在角动量守恒和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变成了若干“星子”,这些“星子”在漫长的岁月里碰撞合并成为若干颗行星,至此太阳系基本形成。
太阳作为黄矮星,其自身含有的氢元素只能供给100亿年,科学家们认为再有50亿年,太阳内部氢元素就会消耗殆尽,届时太阳将膨胀成一颗红巨星,尔后在超新星爆发中损失大部分质量,只剩下一颗已成为白矮星的核心区域继续发光发热。
理论上来说,白矮星冷却后就会变成黑矮星,但直到今天天文学家也没发现黑矮星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