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节制的煽情:医护人员为何不需要苦情戏?

自疫情爆发以来,煽情似乎成为某些新闻报道的主旋律。

在浏览相关报道时,我们越来越常看到“泪目”二字。

但这过度的煽情,着实有害大家的健康。

1月底,兴起了一波以鼓吹孤寡老人捐款而引得大家落泪的新闻。今天失明的老人捐款1000元,明天环卫工人捐出自己存了五年的积蓄。

每条内容都在强调老人们完全出于自愿,虽然数额不多,但都是老人的一片心意。

有些还会配上从老人嘴里冒出来的金句,“那些生病的人都像是我的孩子”、“钱没了还能挣,吃饭不成问题”等等。

新闻极力塑造出一批心系国难,即便条件不好也要尽全力支持的老年平民英雄,试图用他们的事迹来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事实上,他们也真的做到了。

评论里出现了“泪目”“感动”的声音,类似的报道越来越多,就连只靠压岁钱创收的小学生都主动贡献出自己的余粮,跟随爷爷奶奶的步伐做善事。

不知是否是受了相关报道的影响,之后出现的老人捐款新闻越来越悲情。

退休环卫工人捐出10万元积蓄后,卡内只剩13.78元;

为了捐款,93岁的老兵向女儿借了5000元钱;

还有老人因为村委拒绝自己的捐款嚎啕大哭。

这些新闻似乎都在诉说着:他们已经付出了全部,将自己的所有都捐献出去,你们怎么好意思对他们说不。这钱该收,而且是必须收。

老人无私奉献,诚然感天动地,但这种完全不顾之后生活的捐款义举,是否真的值得被赞许?

在许多老一辈的观念中,能够得到表彰比留住一辈子的积蓄,实在得多。毕竟这才是实打实看得见的荣誉,是可以光宗耀祖的壮举。

钱嘛,生带不来死带不去的,不重要。

他们很轻易就会被报道里的事迹所影响,受到感召,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去做善事。

这些有关老人的过度煽情报道越多,受到鼓舞的人也越多,他们前赴后继,追寻着自己心中的大义。

除了老人,在女性医护人员身上出现的过度煽情的新闻事例也不少。前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女性医护人员剃头事件,便是如此。

女性医护人员的头发被当做宣传的利器,她们落下的眼泪被当做煽情的工具。

但几乎没有人能理解这样的新闻报道的初衷与动机。

与她们一起出征的男性医护人员依然留着寸头,而她们在休息间隙却怎么都撩不起自己被剪去的长发。

图片来源:微博@头条新闻

被大肆宣传的还有:怀孕9月依然坚持在一线工作的护士;

流产后10天便重返工作岗位的护士;

处于哺乳期仍坚持要留守一线的护士等等。

她们被贴上了“伟大”的标签,被塑造成令人尊敬的英雄。

为了使她们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其他类型的报道也安排上了。

先是放出她们被口罩压坏的脸庞,紧接着还有女护士双手伤痕累累的照片。

在一线卫生巾等女性生理用品严重不足,有人贴心地为女性医护人员准备了黄体酮,以便她们推迟生理期,不再出现尿和血混在一起的状况。

在这些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光辉伟岸,缺少凡人的气息。而报道里,从她们身上剔除的、被刻意摒弃的,恰恰是那些平时被牢牢贴在女性身上的标签。

爱打扮、不坚强、生理期,似乎只有撕掉了这些“女性特质”,她们才能成为英雄。

这类新闻鼓吹女性透支身体,抛弃生理特征,要时刻做到“像男人一样”。

但不做这些行为,依然投身于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就不值得我们敬佩了吗?

褪下白大褂,她们也是有血有肉的肉体凡胎,并不是被鼓吹的天使和神仙。她们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有一切正常的生理需求,这并不可耻,也不应该被当做煽情的手段。

她们的身体发肤同样授之于父母,有足够的权利自主决定。

她们是活生生的人,不是被用来宣传的工具。

有时,一旦发现想要塑造成英雄的人物身上具备了悲情点,报道还会被编撰细节、夸大事实来达到煽情的目的。

于是,躺在床上的植物人听到妻子名字会笑了。

出生不到20天的孩子也会开口挽留父母了。

图片来源:微博@天中捕快

这些在现实里绝不可能出现的魔幻行为,却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

悲情故事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线医护人员的标配,通过这些故事凸显他们身上的牺牲精神与伟大,不留余力地将他们送上神坛。

可这些过度煽情的报道,并不是在宣扬英雄,而是在为医护人员立人设,将他们塑造成神。

神,理应无所不能。

所以,医护人员必须要满足大众的期待,要一直去做神该完成的事情。一旦与想象有所偏离,便会引发医患矛盾,谁让你们是神,必须要迁就我们人。

当医护人员的不眠不休、勇往直前、牺牲自我,成了报道的最大卖点,他们似乎成为了苦情戏的主角,只有牺牲和奉献,而这一切显得是那么理所当然。

我从不讨厌煽情的文章,但我对这些进行了加工和编撰的过度煽情厌恶至极。

这些新闻字里行间都充斥着,我们在竭尽所能地讴歌赞颂你们,所以你们绝对不能倒下。

然而,他们在成为医护人员前,首先是普通人。

因为选择了这份职业,救死扶伤成为了他们的人生信条,可这并不是对他们进行道德绑架的理由。

他们当然可以牺牲和奉献,前提是得出于自愿。

我们也可以书写他们的感人事迹,但煽情需要节制。过度的煽情,实则是在危害所有人的健康。

更何况,大众期待看到的从来不是医护人员为我们牺牲了多少,他们有多么伟大,而是期待看到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的他们,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与病毒对抗。

就像王小波说的那样,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

*本文图片均来源自网络

*本文参考资料:

[1] Vista看天下.冯美丽.(2020).《赞美“贫困老人捐出毕生积蓄”,网友为何不买账?》

[2]武志红.(2020).《够了!别再给医护人员安排苦情戏了!》

马路有话说:

煽情可以,不能过度。

这里是马路青年,老不正经青年人聚集地,也是一本面向青年群体的电子杂志。用独特的角度去挖掘当下流行的文化和现象,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元化视角进行解读,擅长用犀利的角度、一针见血的言辞戳破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