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播出的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连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对于是否有可能要做好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王辰院士表示,像这个病(新冠肺炎)我们就是说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
14天过去了,感到高兴的变化是什么?
由于床位的增加,应收尽收的战略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担心的是什么?
病人收治比较晚,收治之前可能已经传染他人。这个问题不解决,不利于控制疫情传播。除了应收尽收,应收早收很关键。
武汉到底有多少病人?摸排出来了吗?
摸排很重要,目前已经摸排9成以上。但具体有多少病人还不太清楚,而每天确诊的病例是实实在在的。
武汉床位供给够了吗?
我觉得现在床位的问题很大幅度解决了。方舱医院到明天将有三万张床位,其他定点医院也达到两万左右。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床位是不是能够及时用上。比如现在收治病人的时间还相对较长,需要尽早收治。这需要规范流程,而这个流程或许还需要摸索。
武汉危重症病人占病人的比重降到18%,什么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收治的病人总量多了,分母变大了。
现在可利用的手段和药物是否明显增多?
有所增多,但也还在探索阶段。因为这个病是一个新出现的疾病,对它的规律还不了解,此前是基于过去的一些经验现在制订的一些治疗的方法。随着对病情规律的认识,我们的治疗针对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规范了,但我们的认识还非常粗浅,包括对新药、新疗法的探索都还在初级阶段。
大家知道医学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于一个新药和新疗法绝对不是简单能够一蹴而就的,在这个时候,我们既要有急迫的心情,感受到病人急迫的需要,同时要有非常清晰的头脑、非常稳健的行动,这样才能推动科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要特别提示的就是一定要尊重科学程序。
方舱医院轻症转成重症的比例高吗?
我做了一个调研,这个比例在2%-5%左右。这个或许也跟方舱医院里有一些存量、病人发病时间比较长有一定关系。另外,在方舱医院有效规范的治疗之下,一旦有重症病人,会及时转到正规医院去,流程比从家里转病人要通畅很多,能够帮助病人得到规范及时的治疗。
方舱医院里的广场舞是否有积极作用?
这个病本身特点就是目前大部分都是轻症病人。方舱医院病人是轻症病人,从体力上、心态上都能够进行一些社会活动和交往。方舱医院里组织一些人文活动,对于舒缓病人紧张情绪、提高生活状态和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对病情也有帮助。
钟南山说武汉还存在人传人,在武汉阻断人传人还需要做什么?
这个病能够人传人,是由病毒的生物学规律所决定的。阻断人传人,就要让它不具备人传人的条件,也就是说把传染源隔离起来,把传播途径切断。这也是我们过去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封闭小区、收治和隔离患者等的原因,用这些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无症状感染者怎么发现?怎么治疗?
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判断主要是靠核酸检测,以后还会有抗原检测、抗体检测,这些检测方法是甄别无症状感染者有效的手段。新冠病毒或许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针对它所反映出来的生物学特点,我们随着认识加深,会对应制订一些医学上的防范和诊断治疗方法,并做出相应的安排和预防。
第六版诊疗方案中也明确提到了气溶胶传播,如何防范?
气溶胶是在一定空间内传播,所以通风至关重要,人和人之间不要太密集,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关重要。另外,跟风向的上下风口也有关系。
拐点来了吗?
我们感觉到现在发病的趋势在放缓。总的来说,拐点是否到来取决如何定义拐点。一定要基于疾病本身的规律和基于这个规律之上,我们所采取的社会动员和一系列防控、干预措施的综合影响,拐点是一个因变量,我们控制好它的若干自变量才是重要的。
新冠病毒可能跟我们长期共存吗?
有这种可能性。
新冠肺炎与SARS不同,SARS传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强,很快把宿主杀死然后病毒自身也不容易存活。而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样与人类共存。对此我们从临床诊治和生产生活防范方面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如何做好长期共存的准备?
真正地防控这个疾病,最强有力的生产力一定来自科学研究、对于科学规律的认识和科学方法的发明发现。
病人痊愈之后,损伤的肺部能完全恢复吗?
我们有限的观察提示它能恢复,甚至完全恢复,但这还有待更进一步、更长期的观察,我想大家不必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