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清朝海关48年,一句话让清朝少赔5个亿,究竟是谁如此“豪横”?


我是英国人,我掌控清朝海关48年,我一句话让清朝少赔5个亿。我是谁?

我叫罗伯特·赫德,1835年2月20日,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我从小勤奋好学,15岁考入剑桥大学女王学院,三年后,取得文学学士学位。

1854年(19岁),外交部在学院招收去中国使馆工作人员,我非常兴奋地报了名。于是,我到了香港,学习中文。三个月后,我就到宁波当了翻译官。此后几年,我读四书五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我调到英法联军占领下的广州,颇受上司巴夏礼的赏识。同时我也渐渐熟悉了官场礼节,与两广总督劳崇光等官员交好。

1859年,劳崇光邀请我出面,在广东建设新式海关。我欣然应允,并得到了清朝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英国人)的大力支持,出任粤海关副税务司。于是,我退出英国领事队伍,正式加入了中国海关。

(左一赫德与清朝官员合影)

1861年(26岁),太平军逼近上海,李泰国借病回国。我代理总税务司前往北京,向恭亲王奕訢述职,给他留下不错的印象。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天津条约》的签订,清朝逐步开放了许多通商口岸。我连忙奔赴各地筹办海关,当年就取得496万两白银的收入,为国库存银不到10万两的清政府解了燃眉之急。

1863年(28岁),为了对付太平天国,李泰国带着从英国购买的军舰回到上海。他组建了一支只听命他指挥的“英中联合舰队”。这让清政府极其不满,与李泰国彻底断绝合作。于是我在恭亲王的推荐下,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

从此,我掌控大清海关长达48年。我大力推动了海关近代化改革,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还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灯塔、气象站等基础设施。此外,我还创立了中国近代邮政系统。

经过我大刀阔斧的改革,海关税务司成为清政府中最廉洁高效的部门,简直是当时出污泥而不染的一支奇葩。海关税收逐年增加,成为清政府一个稳定有保障的税收来源,到1911年,达到年收入3500万两白银,占到清政府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有人笑称我是清政府的“财神爷”。这些钱用来偿还战争赔款;支持李鸿章兴办洋务;支持同文馆、幼童赴美留学等等……算是给奄奄一息的清政府,续了一命。

当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也尽量为祖国――英国争取利益。1874年(39岁),清政府开始建设新式海军,我极力向李鸿章推荐订购了4艘英国新型炮艇,后来又再追加了7艘。1879年,我又向李鸿章推荐订购了2艘巡洋舰,这就是北洋海军最早的两艘巡洋舰“超勇”和“扬威”号。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随着战事的发展,使英国的对华贸易颇受影响。我派人和法国总理斡旋,又说服清政府同意在赔款和越南问题上做出让步,最终促成双方在天津签署了《中法新约》,结束了战争。

1885年(50岁),英国政府有意请我出任驻华公使,但我思虑再三觉得在总税务司这个职位上,对中英都有好处就拒绝了。

1900年(65岁),八国联军入京镇压义和团,与李鸿章进行《辛丑条约》谈判。西方列强的漫天要价,要求赔10亿两白银。我指出,清政府每年的实际税收不到1亿两,扣除必要支出,清政府每年最多赔2000万两白银。再多,清政府也赔不起!

最后,在我的建议下,列强把赔款数额定为4.5亿两,39年分期付款,本息合计9.8亿两,平均每年约2000万两。虽然《辛丑条约》是赔款最多的条约,但是我已经尽力了。事后,清政府晋升我为太子少保。

1907年(72岁),清政府准备收回海关管理权,我也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好,就上书清政府要求“请长假”,并获得批准。1908年4月13日,我在办公室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上午7时,赫德走了。”

1911年9月20日,我因病死于英国,享年76岁。清政府驻英公使参加了我的葬礼,还追封我为尚书衔、太子太保。

清朝对我实在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