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结束了?专家却忧心忡忡:蝗虫或在6月卷土重来,且规模更大

东非蝗灾最近已经蔓延了许多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植被造成严重伤害。虽然现在印度宣称印度的蝗虫基本已经消失,然而专家却预测说,等到今年6月份,土壤中的蝗虫卵会孵化,蝗虫大军或许会重新卷土重来。

在网上看到很多段子,说:只要蝗虫敢入境,我们就能把它们吃到灭绝。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蝗虫与植被

在我国晋朝时期,有一年发生了饥荒,百姓无粮食可吃,只能通过吃观音土、树皮来为生,最终导致大量饥民饿死。

当大臣将此事上报给皇帝时,晋惠帝一脸天真地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现在我们再次读这个故事会觉得滑稽可笑,但实际上时至今日还有许多晋惠帝一样的人。比如,鼓吹通过吃蝗虫来度过灾年的人们。

他们没有意识到,能量在不同生物体内转化时,会产生大量的浪费。

其实,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少数是利用地热。我们知道,生物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自然生物是指,自己能够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来生产能量,从而维持生命活动。

异养生物是指,自己不能通过太阳能来合成能量,只能掠夺其他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来度日,蝗虫和人类就属于此列。

然而植被并不能将全部的太阳能都转化为自己的生物能量,它们转化的效率非常低下,只能将1%-4%的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

而蝗虫在通过植被获取能量时,也只能获得植被的5%-15%的能量,其他的能量都被浪费掉了。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假如100亩土地可以养活10000斤的植被,由于蝗虫通过植被获取能量时,大量能量会被浪费,因此只能养活500-1500斤的蝗虫。

如果人类以植被为食,那么10000斤的植被可以养活100个人,但500-1500斤的蝗虫,却只能养活5-15个人。

即使我们将所有的蝗虫都吃光,蝗虫所提供的能量也不能满足我们对能量的需求,此时就会面临粮食危机。

所以,我们企图用吃蝗虫来获得能量的想法,就和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一样天真。

如果蝗灾发生,我们该怎么办?

我国名医孙思邈曾说:上医治未病。其实治理蝗灾也是如此,治理蝗灾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

当食物充足的年份,蝗虫并不喜欢群居,此时的蝗虫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力较弱,我们可以放任不管。

但如果某地的蝗虫每平方米超过10只,此时就要预防蝗虫了。这是因为单位面积内蝗虫超过一定数量,会形成密集型蝗虫,此时的蝗虫容易聚集,对环境破坏力大。

我国在预防蝗虫时,主要采用驯化柴鸡捕食蝗虫,通过生物方法治理蝗虫。

如果蝗虫数量没有控制住的话,科学家还会投放针对蝗虫的细菌、真菌、病毒,用生物方式进行灭蝗。

如果蝗虫数量足够多时,那么只能采取飞机播撒农药的方式来治理蝗虫。其实这种治理方式并不好,这是因为当蝗虫数量足够多时,破坏力非常强,而且飞行能力也很强,每天能够飞行130千米左右。

再者,农药对当地的生态生态环境危害也较大,会在杀死蝗虫的同时,也会顺带杀死当地的生物,比如:鸟类和禽类。

其次,想要杀死大面积的蝗虫,需要动用飞机,而飞机在低空作业时,会受到蝗群的干扰。可能会造成飞行员无法看清地面方向,也会因蝗虫撞击飞机而造成视野模糊,无法操作飞机。

所以,一旦蝗虫形成规模,再想要控制住蝗灾就非常难了。

而目前,是治理蝗灾的关键期。我们知道,蝗虫在印度已经消失,但是它们的卵还停留在土壤之中,我们可以趁着这些卵没有孵化之前,对当地环境进行干扰。

比如:通过深耕,将土壤中的卵翻过来,让家禽类吃掉。

还可以利用大水灌溉当地的土壤,让卵无法孵化。或者采取喷洒专门针对蝗虫的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方式来控制蝗灾。

只要有效控制住了蝗虫的幼崽,我们才可以战胜此次蝗灾。

总结

蝗灾发生后,单靠吃来消灭蝗虫的想法是非常天真的,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科学防治,有效预防,最大限度阻止它们聚集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