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科技企业都是如何助力抗击新冠肺炎 ?

一、5G助力远程会诊

长久以来,医疗资源在国内分布不均的情况一直存在,尤其是部分疑难杂症的诊疗方案需要用到很多高端仪器设备,偏远地区的病人需要辗转多家医院才能获得有效救治。

随着新冠病毒疫情的迅猛发展,检测试剂尚可通过多地加班生产的方式保障供应,检查和治疗设备则难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高密度覆盖。同时,新冠病毒的感染能力很强,湖北及周边多省市仅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出现大量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即使各地纷纷派出医疗队驰援,也无法快速帮助到所有疫区。

作为5G时代新应用的远程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治疗资源分散、病毒感染力较强等现象所带来的难题。

(图片源于网络)

远程会诊有利于疫情的防控,可以减少医患直接接触,并充分利用专家资源,而5G网络搭建是实现远程会诊的基础。日前建成并开始接诊患者的火神山医院,就是5G助力远程会诊的代表。其中,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完成了火神山医院无线网4G、5G覆盖工程建设,华为方面则主要负责火神山医院网络建设,为视频会议提供通道,实现院区和北京等其他城市专业医疗资源的远程会诊。

科技企业运用5G助力远程会诊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达闼科技携手中国移动推出的5G云端清洁消毒机器人入驻上海儿童医院,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长,避免交叉感染。

(图片源于网络)

达闼科技携手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和中移(雄安)产业研究院共同开发的5G云端智能运输机器人在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投入使用,承担起送药的服务工作,助力提升医院运营效率、减少人员交叉感染;广西移动桂林分公司则完成了整个5G网络和云视讯设备开通,实现了5G远程会诊功能的正式上线;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利用全光网和5G网络优势,成功打造全国首个5G+冠状病毒远程会诊系统,以华西医院为中心点,覆盖全省27家定点医院,具备电视大屏、手机终端等多种接入方式。

二、AI算法辅助诊断服务

人工智能(AI)也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华为云与华中科技大学、蓝网科技等研发并推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AI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服务,可全自动、快速、准确地为影像及临床医生提供CT量化结果,可缓解精准诊断新冠肺炎影像医生紧缺的局面及隔离防控压力,减轻医生诊断工作负荷。

(图片源于网络)

以“人工智能四小龙”之一的依图科技为例,近期,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指导依图医疗共同开发的“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上线, 这是行业内首款智能评估新冠肺炎的AI影像产品。据依图科技向媒体介绍,该系统采用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术,为临床专家提供基于CT影像的智能化新型冠状病毒性病灶定量分析及疗效评价等服务。常规手动量化评估需要 5-6 个小时的病例,利用AI系统能够实现病变区域的自动检测,在2-3秒之内就能完成定量分析,极大提升了精准定量分析的效率。通过将人工智能系统与医生70多例新冠肺炎病例的病情评估结果相比较,人工智能系统的定量分析与医生的评价结果相似,表现出高稳定性的诊断质量。

(图片源于网络)

“人工智能四小龙”中的另一家企业商汤科技,也通过自研的SenseCare平台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当中为医疗人员提供了辅助。据商汤科技介绍,SenseCare通过人工智能对疑似患者肺部CT影像进行病灶的自动检出、定位、弥漫性程度的多维分析,并生成自动报告,帮助医护人员快速筛查疑似新冠病例并进行隔离与进一步确诊,从而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浙江省疾控中心利用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由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大幅缩短确诊时间,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

三、科技巨头提供“远程”办公

受到疫情的影响,春节假期延长。为减少人群聚集,很多企业选择让员工“远程”办公。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家科技企业都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字节跳动的飞书针对2020年2月10日~5月1日期间申请并注册的中小企业(100人以下)、街道社区、公益组织、医院和医学类院校等组织,免费提供3年商业版权益。

华为则免费提供了集团旗下自研的华为云WeLink平台。据其官网显示,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6月1日期间,华为云WeLink智能工作平台免费提供1000个账号及100方不限时长会议。

(图片源于网络)

阿里巴巴旗下知名线上联合办公平台钉钉,则全量发布了员工智能健康管理产品。疫情期间,钉钉将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组织成员健康状态追踪等功能,通过全新的疫情模板、置顶公告、疫情日志等形式,保障重要疫情信息在组织内科学管控。

同时,优酷、钉钉等视频或拥有视频功能的平台则推出了“在线课堂”功能,免费向全国大中小学开放,可支持百万学生同时在线上课,并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截至2月1日,广东、江苏、河南、山西、山东、湖北、河北、内蒙古、云南等20多个省份的220多个教育局加入“在家上课”计划,覆盖超过2万所中小学、1200万学生。

四、AI安防衍生的疫情智能监控系统

春节假期过后,春运和返工造成的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通道拥堵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病毒传播扩散的可能性,更给人员流动监控和人员体温检测带来了难题。小区等场所尚可通过“外出登记+手持体温检测器”的方式,进行体温和人员出行路径的记录,但对于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等人群密集场所来说,这种方式就过于低效了。

以商汤、旷视为例,两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在图像处理方面已有多年的技术及产品研发经验,此前已通过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在多个场景实现AI安防相关功能。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情况下,商汤和旷视也针对疫情的具体需求,优化了相应的功能。

(图片来源:青岛新闻网)

旷视和商汤科技推出的非接触式筛查方案,通过红外热成像相机,实现对大于3米范围内行人的额头温度的非接触测量,人体测温精度可达到±0.3℃。通过这项技术可快速检测出人群中体温超过37.3℃人员,并在系统使用端产生声光、弹窗提醒,工作人员可进一步使用医用体温计做二次测量后在智能管理系统中做复核确认。

据旷视公司人员透露,名为“明骥”的测温解决方案系统已在海淀政务大厅和海淀区部分地铁站展开试点应用。该系统智能疑似高热报警带宽可达到1秒 15人,一套系统可部署16个通道,基本保证一个地铁口管控。在AI系统的辅助下,1名工作人员就能够管控现场,大大降低一线工作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此外,针对疫情当前人们佩戴口罩的情况,旷视对戴口罩遮挡进行专项模型优化,即便在口罩和帽子大面积遮挡人脸的情况下,系统也能准确筛查通过人群的体温,大众无需摘下防护也无需排队聚集,大大提升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检测效率。除了监控体温,商汤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还可支持未戴口罩人员的识别提醒。

旷视、商汤两家公司通过擅长的视觉识别AI技术,为大流量公共场所提供了便捷、精准的体温异常人员监控解决方案。在陆续复工且疫情仍未完全平稳的背景下,这种非接触式快速了解人流体温状况的技术值得推广。

五、疫情后的中国科技新生

新冠病毒疫情的到来,给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也是这次疫情,让更多优秀企业和技术被大众所熟知,而一线科技工作者们,也在不断优化技术产品,与疫情赛跑。

AI诊断系统发挥出了人工智能在视觉分析方面的强大算力,提升了一线医院了解病人情况的效率,以方便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更好的隔离和治疗;远程办公系统的大规模应用,让在线教育、在线办公走入了更多人的生活;“远程音视频+AI医疗”,让更多人可以在离自己最近的医院,享受国内顶级医疗资源。在可见的未来,人工智能与5G将会助力更多科技创新企业,为中国创造更好的未来。

文中提到的科技企业仅作为部分典型案例摘录并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实际上,在此次疫情当中,还有无数中国科技企业、科技工作者们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刘士武,行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