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什么会成为“九省通衢”的代名词?

进入2020年以来,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一座阴云笼罩的城市,她就是武汉。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从这里打响的,只有武汉转危为安了,全国的胜利才有可望。

武汉始建制于西汉,当时又叫“江城”,但它还有一个同样广为人知甚至更加响亮的别称——九省通衢。那么武汉“九省通衢”的称号又是从何而来呢?事实上,九省通衢一词最初并不特指某个城市或者地区,它只是泛指四通八达的地方。

“通衢”一词出自西汉班昭的《东征赋》:“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意思就是指四通八达、宽敞平坦的道路。南宋思想家叶适在他的《修路疏》中也提到:“出门无碍,方是通衢。”因此一般平原地区才能称之为“通衢”。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九省通衢这个词是在明朝,而这个“九省通衢”在当时并不是指武汉,而是山东滕州。《滕县官道碑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滕县系九省通衢,势洼,道路偏陷,遇阴雨,客几乎断行。”不过话又说回来,山东滕州虽然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冲,但说它是“九省通衢”未免有些夸张。毕竟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比滕州更“通衢”的地方不在少数。

清代以后凡是位置冲要、交通便捷的枢纽地区都可以被称为是“九省通衢”,这个“九省”也并不是指具体的九个省,古人所称的“九”代表极数,就是很多的意思,比如“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九天”指的是九重天,寓意天的最高层。

清初名臣郑端写的《政学录》中称河南为九省通衢,《太平天国史》中称定远为九省通衢,晚清诗人范冕在《吟清江》中称赞江苏淮安是“九省通衢石码头”。而武汉第一次被称为九省通衢是在《清史稿》里,来自湖南的晚清名臣胡林翼在奏疏里说“湖北为长江上游要害,武汉尤九省通衢,自来东南有事必争之地。”武汉是长江和它最大的支流汉江的交汇之处,优越的水运条件为它赢得了“九省通衢”的美誉。

在近现代,武汉不仅拥有优越的水运条件,还利用江汉平原“出门无碍”,易于修路的地形优势,最早建立起了发达的铁路运输系统,水陆交通相结合,让武汉成为国内物资运输、贸易往来的枢纽、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武汉“九省通衢”的美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以至于今天大家提到“九省通衢”一词,首先便会想到武汉。随着这种说法的流传,“九省通衢”中的“九省”也被人们具体化为川、陕、黔、湘、赣、鄂、皖、豫、晋九省。放眼全国也只有武汉拥有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武汉不仅是一座地理位置极佳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城市。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到了明清时期,武汉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她与华北的北京、华东的苏州、华南的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是当时最繁华、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现代的武汉,不仅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北溯豫陕,南抵桂湘的中原腹地,更是中国唯一一个可以直通五大洲的城市,被世人誉为“东方芝加哥”。在这里,你能看到现代都市文明的耀眼光芒,也能感受到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感。

从古至今,武汉这座城市曾历经了许多磨难,也迎接了无数辉煌。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武汉这座城市“生病”了,但我们相信经过这次磨难之后,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必将迎来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