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特,一个湮没于历史中的泛文化族群。现代人对凯尔特的印象,多来自20世纪末出现的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这种音乐轻柔舒缓,具有放松人心情的作用。一些人宣传凯尔特文化是新世纪音乐的核心元素,于是引发了所谓的凯尔特热潮。但其实,凯尔特文化究竟为何物?我们无从知晓,只能从希腊和罗马的文献中拼凑出他们的残影。
凯尔特起源
古代凯尔特人生活在铁器时代,活动范围大致在欧洲中西部,最早定居在阿尔卑斯山以北,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一带。由于气候、资源、社会等各种因素,他们时常迁徙,并与周围的族群交融混合。因此,关于凯尔特文化的历史、凯尔特人的分布,在历史学界存在许多争议,甚至连铁器时代的不列颠群岛岛民是否算凯尔特人也没有定论。
归根结底,这主要是因为史前信息匮乏,即使进入了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凯尔特人也只有在进入地中海世界或与之互动时,才能在史书中留下寥寥几笔。而且受限于接触范围,以及根深蒂固的偏见,地中海文明对凯尔特的记载不仅很少,而且大多带着有色眼镜。虽然历史上凯尔特人没有统一的国家和明确的势力范围,也从来没有称自己为凯尔特人,但是从语言文字与出土文物分析,我们还是能发现他们同质性极高的特殊族群文化。
凯尔特人在文献中的形象
西方早期文献基本出自希腊罗马这两个地中海文明,希腊罗马史家的观点,影响了后世对凯尔特的认知与研究。由于凯尔特人位处阿尔卑斯山以北,相貌异于南方地中海人,在生活习惯、饮食风俗与政治组织等方面都跟南方人不同,因此就成了希腊罗马人眼中的蛮族,这种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从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到公元前1世纪征服高卢的凯撒,这中间的五百年是凯尔特形象的关键建构阶段。前5世纪,希罗多德在《历史》中仅简单提及凯尔特人;前4世纪时,也著有《历史》的埃福罗斯(Ephorus)则将凯尔特人视为洪水猛兽,他们与欧洲东北部的斯基泰人、东方的波斯人与南方的利比亚人并列四大蛮族。
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这对师徒,于凯尔特人的描述也基本一致:残暴好战、勇猛彪悍的蛮族。希罗多德死后不久,一些西北欧的凯尔特部落越过阿尔卑斯山,侵略北意大利,罗马人称之为高卢人,但根据人名与相关描述推断,这些人属凯尔特人。
两百年后,波利比乌斯(Polybius)以加拉太人(Galatae)称呼这些侵略者。从相关记述可知,高卢与加拉太都是凯尔特的同义词。加拉太人是由一群定居于弗里几亚北部(Phrygia,位于安纳托利亚中西部地区)的凯尔特部族发展而来的。4世纪时圣哲罗姆(Jerome)也提到了加拉太人,表示他们除了说希腊话之外,也有自己的语言。
后世的地中海历史学家继续深化凯尔特人的蛮族形象,反映地中海中心文明的自我优越感。公元前1世纪时,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Diodorus Siculus)在《历史丛书》(Bibliotheca historica)中指高卢人酗酒成瘾,生活糜烂。与此同时,斯特拉波(Strabo)在自己的《历史》中则称高卢人性别角色颠倒,女人通常充当战士,就跟塔西佗(Tacitus)对反抗罗马统治的不列颠女王布狄卡(Boudica)的描述一般。
《爱尔兰地理志》
总而言之,在希腊罗马对文明边界的想象与划分中,从高卢到不列颠,一直到爱尔兰,距离地中海文明中心越远就变态,诸如没有道德观念,人与人之间充斥着暴力等恶习比比皆是。公元12世纪时,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Henry II)首度征服爱尔兰,开启了两国之间绵延至今的爱恨情仇,也代表泛拉丁文化对爱尔兰的冲击。威尔士的杰拉德(Gerald of Wales)写了《爱尔兰地理志》(Topographia Hibernica)献给亨利二世,这本书描述了凯尔特人的诸多风俗,但叙述口吻却充满鄙夷和轻视。
凯尔特人的分布
在欧洲东部,凯尔特人最早是在公元前369至368年时,以希腊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e)佣兵的身份出现,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凯尔特人应该已经移居巴尔干半岛。传说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出征保加利亚时,曾与凯尔特人会面,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希腊与中欧的互动传统。公元前3世纪初,凯尔特人逐渐壮大,开始入侵希腊。从上述可知,在公元前3世纪初,凯尔特人已散布于西起西班牙、东至小亚细亚的广大区域,并成为阿尔卑斯山以北、地中海文明中心以外广大区域的统治者。但很快凯尔特人就遇到了劲敌。
颜色越深,凯尔特势力越大
随着罗马势力扩张,公元前1世纪高卢并入帝国版图,西欧的凯尔特也正式进入主流历史。据凯撒(Caesar)的《高卢战记》所记,高卢东北的贝尔盖人(Belgae)来自莱茵河以外的日耳曼地区,当时凡是跨越莱茵河的侵略者都被称为日耳曼人,贝尔盖人应当属于未知的凯尔特族群。许多资料显示,要将凯尔特人与日耳曼北方民族分清楚绝非易事,二战时德国也曾在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的关联上做文章。
一般认为公元前5世纪到前2世纪间是凯尔特的黄金时期,从拉坦诺文化(La Tène culture,瑞士一处铁器时代文明)的考古发现可见凯尔特人遍及欧洲,分布范围极广,不少代表凯尔特文化的精致工艺品甚至是在丹麦出土的。此外,凯尔特与条顿(Teutonen)在神话、社会组织、以及语言词汇有相通之处,除了可能存在文化交流的原因,也有可能二者系出同源。罗马诗人维吉尔(Vergil)在《埃涅阿斯记》中描绘高卢人:高大金发、皮肤白皙。这种外形与北欧的日耳曼人类似。
众所周知西罗马后来被北方的“蛮族”所灭,然而这股由北向南的迁徙浪潮早在公元前2世纪末已开始。当时,来自北方的辛布里人(Cimbri)与条顿人入侵邻近罗马帝国的凯尔特势力区,如阿尔卑斯山东部的诺里库姆(Noricum)与西边的高卢。从文献记载与人名来判断,辛布里人应是凯尔特人,也说凯尔特语,而条顿的意思在凯尔特语中意为人群(people)。
凯撒并吞高卢之后,随即挥师不列颠,虽然最终壮志未酬,但也留下了关于早期不列颠难得的描述。凯撒提到不列颠气候温和,房舍建筑类似高卢风格,人数众多,分内陆与沿海两个不同族群。沿海族群从现今的比利时地区渡海而来,以农耕为主。
内陆族群则为原住民,以放牧采集为业,以肉奶为食,穿毛皮衣,留长发,身上涂抹深蓝色的颜料。凯撒描述的两个不同族群应该就是贝尔盖人与皮克特人(Picts)。贝尔盖人与高卢人相似,而皮克特人则比较复杂,皮克特这个词应该是凯尔特语发音,因此他们可能是凯尔特人,或已经凯尔特化了。
凯撒没完成的任务,在1世纪时由克劳狄一世(Claudius)实现,当时贝尔盖人的卡图维劳尼(Catuvellauni)部族的领袖卡拉塔库斯(Caratacus)领导不列颠人抵抗罗马侵略,后来失败,卡拉塔库斯被克劳狄俘虏。此后,不列颠成为罗马帝国行省,不过罗马势力只控制了现今的英格兰与威尔士。凯尔特文化从此一蹶不振,逐渐淡出主流历史记载。
如何看待凯尔特文化
远古凯尔特人及其开枝散叶的族群,塑造了欧洲历史与文明的重要部分,由于他们不断南进,欧洲的政治地理形貌有了巨大改观。西罗马灭亡之后进入中世纪,现代欧洲的雏型逐渐明朗,凯尔特文化也成了欧洲许多地区的文化基底。尤其在西欧,延续高卢的法兰西以凯尔特为本,兼收并蓄了罗马传统、拉丁文化与基督教信仰,最终以欧洲文明的中流砥柱自居。在不列颠,苏格兰、英格兰和爱尔兰则不同程度上延续了凯尔特语言与族群的属性。
古代凯尔特或许已经消失,但族群销声匿迹并不意味着灭绝,他们在史书中的形象或许有失偏颇,但在去芜存菁的基础上,还是能从只言片语中拼凑出凯尔特文化的面貌。通过了解凯尔特文化,我们可以透过层层外衣,直视欧洲文明最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历史》希罗多德(Herodotus)
《历史》埃福罗斯(Ephorus)
《历史》波利比乌斯(Polybius)
《日耳曼尼亚志》塔西佗(Tacitus)
《历史》塔西佗(Tacitus)
《编年史》塔西佗(Tacitus)
《爱尔兰地理志》(Topographia Hibernica)威尔士的杰拉德(Gerald of Wales)
《高卢战记》凯撒(Caesar)
《埃涅阿斯记》维吉尔(Verg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