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这首诗,写的正是盛唐时期,为杨贵妃运送荔枝的事情。但是很少人知道的是,这些荔枝到底是从哪里运送来的呢?
岭南说
今天很多人会认为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于岭南,因为荔枝是热带水果,而岭南地区温度偏好,适合荔枝生长。再加上苏轼曾经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所以,很多人认为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岭南,是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事实。然而实际上,杨贵妃吃的荔枝很可能不是来自岭南。
我们知道,岭南到长安相距千里,再加上唐朝时候交通工具落后,只能通过快马和船运的方式来运输这些新鲜的水果。即使这样,从岭南到长安最少也要7-8天时间。
然而荔枝是一种极其容易变质的水果,白居易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如果等到7-8天荔枝才能运到,那么荔枝早就变味了。
因此杨贵妃吃的荔枝绝对不是来自岭南。
四川说
除了岭南假说以外,还有一些人认为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于四川。我们知道,今天四川还有小范围种植的荔枝,然而在唐朝时,四川这里的气候可能也非常适宜荔枝生长。
我们知道,地球历史上,气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大冰期和间冰期,在间冰期里又分为小冰期和温暖期。
根据我国科学家竺可桢,唐朝时期就处于温暖期,唐朝诗人就曾经写道: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唐朝时期温度之所以偏高,和人类活动没有关系,而是自然调节的缘故。我们知道,气候变化并非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太阳核聚变的强弱,太阳与地球的夹角,地球冰川面积的大小,温室气体的多寡,植被的多寡,海洋藻类的多寡等等因素。
受温度影响,在唐朝时期四川地区温度偏高,适宜荔枝生长,因此白居易才说:荔枝生巴峡间。四川虽然离长安也比较远,但那时候已经出现了快捷的水路运输。
李白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也就是说,从四川将荔枝运送到长安,时间要远远短于岭南,因此杨贵妃吃的荔枝并不是来自于岭南,更可能是四川。
气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气候影响的,不仅是杨贵妃吃的荔枝来源于哪里,还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历史发展。
我们知道,植被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一般而言,温暖的天气植被的生长速度要远远大于寒冷的时期。这是因为生物细胞体内都有酶,生物细胞在进行一系列活动时,需要酶的参与。而酶在不同温度下,工作的效率不同,一般酶在25-38摄氏度下工作效率最高(不同的酶对温度的需求不同)。
当温度变高时,生物体内的酶工作效率更高,生产的能量就越多,所以植被的生长越快,因此单位面积内植被生产的总能量就偏高。
当温度较低时,生物体内的酶可能会休眠,生产的能量会偏低,所以植被的生长较慢,因此单位面积内植被生产的总能量就偏低。
我们知道,人类文明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小冰期和温暖期,在温暖期由于植被生产的总能量偏高(没有其他自然灾害),所以农民会吃得饱。而在小冰期,很多土地会收成甚少,造成农民饿死者众,此时就会引发国内危机。
下图分别是我国古代气温以及人口数量,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冰期时确实会造成人口下降。
我国明末清初,刚好就处于小冰期。这造成明朝国内粮食收成减少,饿死者较多,造成国内农民起义;而满族人位于长城以北,更为寒冷,为了生存只能南下。所以,明朝的灭亡,有一部分原因和天气变冷有关。
总结
地球温度是不断变化的,而植被对地球温度的变化最为敏感,所以各个时期的历史中,各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也不同,而这些不同可能会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