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古老的铜版画技艺,真的有人能完美复制美钞吗?

?…

2018年的国庆档,有一部电影被视为香港电影的“复兴之光”——那就是周润发与郭富城联手的大片《无双》。

这部悬疑片围绕着一个伪钞团伙的故事展开:郭富城饰演的画家李问擅作伪画,因而被周润发饰演的伪钞团伙头目“画家”看上,一伙人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复制出几乎能以假乱真的美金伪钞……而故事最终的大反转更是经典的港式结局。

●郭富城饰演的画家制作伪钞

电影中的艺术与技术元素很多,算得上是一部不再单单是打打杀杀、警匪斗智的硬核悬疑片。开篇不久便以郭富城仿造的一幅丢勒的《骑士、死神与魔鬼》引出正在找寻合作画家的周润发,而后续的剧情也围绕着画家精湛的技艺展开。

不过这个“技艺”,可能少有人留意到它与普通画作的区别。剧中李问的画作都是如丢勒这幅作品一般的黑白线条构成,这种技法,正是从15世纪欧洲流传至今的铜版画(Etching,又称蚀刻版画)。

●影片中《骑士、死神与魔鬼》的仿作

刻板,在中文语境下似乎不是一个很好的词。一说到版画,很多人也会联想到木刻年画之类,似乎这更像是民间匠人们的一门手工艺,而不是诸如书画之类的艺术品,总觉难登大雅之堂。

不过你可别小瞧了这个铜版画,在西方艺术史上,它是极其典雅高贵的一种艺术创作。从文艺复习时期的丢勒,到荷兰的国宝级画家伦勃朗,乃至于莫奈、马蒂斯、毕加索都是铜版画的狂热爱好者。

这些艺术大师们创作的铜版画,精致讲究到让首次观看的人都想象不出这是如何被雕版之后印刷出来的。

●大英博物馆中的蚀刻铜板收藏品

精细到可以被用来制作钞票的铜版画,经历了长达600多年由简入繁的发展。

欧洲一开始只有木板印刷,关于铜板画的出现还有一个民间流传甚广的故事。据说在中世纪,乡下的一个铁匠抱怨自己看不清制作的器具上花纹究竟有没有被打造好。恰巧路过的村妇听到了,便建议他在器具上涂色并印在布上以看清成果。

这种方法首先在铁匠中流传开去,又渐渐传到了艺术工作者手中,才变成了一门独特的技艺。现在追溯得到的最早铜版画,也确实是15世纪一名制作盔甲的工匠的作品。

●《士兵与妻子》 最早一幅成型的铜版画 丹尼尔作 15世纪

到了16世纪,画家丢勒成了将这门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的创新者。他用的是一个全新的玩法——蚀刻法。由于化学的发展,能够腐蚀金属的酸水被发现。这一技术帮助丢勒这批铜板画爱好者解决了难以把握雕刻力度的难题。

他们在金属板涂上防酸蚀的蜡,再用针笔在蜡面上作画,笔过之处防酸蜡被去除。接着将印版放在酸液中经酸蚀得到凹线,这就制成了“版”。

在蚀刻法出现之前,艺术家都只能完成到绘图一步,再请专业的刻工篆刻。蚀刻法的出现,让艺术家们能直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完成整体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铜版画的真正出现”。

因此其实铜板画的名称“etching”准确翻译应为“蚀刻版画”——决定它的是“蚀刻”这个技法,而不是什么金属板。

●《铜版画师们使用雕刀与蚀刻法制作铜版画》亚伯拉罕·博斯作 17世纪

接着又过了近百年,一位绘画史上的巨匠出现了——伦勃朗。

这位世界三大名画之一《夜巡》的作者,以油画在艺术圈傲视群雄的“光影魔术师”,竟然还藏着一手蚀刻版画的绝活。他一生创作了300多件版画作品,无不精妙绝伦,将各种人物、风景刻画得惟妙惟肖。

后世艺术研究者解读伦勃朗的版画,才发现这些用无数线条构成的明暗分明的作品,竟然是伦勃朗变换了好几种手法完成的。他的版画既有当时盛行的蚀刻做法,也有在酸液中加入碳酸稀释以让线条更细的尝试,有在蜡中掺入杂质来造成颗粒画面效果的尝试,甚至有仿照古人直接用刻刀雕刻的传统做法。

●《三棵树》伦勃朗作 1643年

从丢勒到伦勃朗,几百年间铜版画的发展迅猛,其技术愈发成熟,画面越来越逼真。

直到18世纪的铜版画大师,浪漫主义画家戈雅(Goya)的出现。戈雅的作品开始更注重其精神内核的表达,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艺术技巧上的极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是近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一个分水岭。

●《理性沉睡,心魔生焉》 戈雅作品 1797-1799年

然后呢,就到了我们熟悉的印象派画家莫奈了。

莫奈的铜版画作品,要叫西方古人来说大概也会被评价为“粗制滥造品”吧。从伦勃朗的精细到莫奈的写意,正是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的准确反映。

这个时候的铜版画,已经颇有叛经离道的印象派画风了。

●莫奈 铜版画作品

先别急着给莫奈的作品下评价,来看看毕加索的吧。

●毕加索 铜版画作品

这样的作品,你猜传统的西方艺术评论家会作何评价?

西方铜版画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发展,由简入繁再由繁返简,跟艺术史美术史也保持了惊人的同步发展。很多原版金属板在反复印刷的过程中不断磨损,早已损坏遗弃。现在拍卖场上能见到的也多是当时的印刷品。

●《无双》剧照制作美钞画面草图

而像电影《无双》中凭一张印刷品推断出原版的线条粗细深浅,还要仿制出同样的纸张、油墨,更进一步的是把握印刷时的力道火候,有匠人或者艺术家制作时的原作那个“味道”,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说实话,若真的有这个画功跟技术,还怕做什么不会成功呢?


参考文献:

大众文艺·美术与设计 《西方铜版画的起源、发展与表现形式》文/杨媛媛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伦勃朗的铜版画研究》文/ 杨奇

Wikipedia:Etching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