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4000亿蝗虫已侵略印度和巴基斯坦,将有可能进入中国

近日,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正在东非蔓延,对东非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4000亿的蝗虫群铺天盖地而来,蝗虫所到之处只能用“惨烈”二字形容。从FAO统计数据看,此次蝗灾对农作物的破坏力是东非地区25年之最,其中肯尼亚的蝗灾是70年来最严重的;而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直接宣布农业生产完全停滞,索马里被迫进入了国家紧急状态,数百万人生命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群蝗虫如今已经北上,侵略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拉贾斯坦邦财政部长表示,已经有大约4000亿只蝗虫袭击了该邦,吃光了大量农作物,而且正向其他邦蔓延。有印度学者预测,蝗灾将造成印度粮食减产30%-50%。

巴基斯坦遭遇了非洲蝗虫与伊朗蝗虫双重入侵,创下该国27年未见的蝗灾。巴官方表示:如任其发展,国家将会无粮可收。日前,巴基斯坦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而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预测,蝗灾的扩大趋势可能会延续到今年6月,届时,蝗群规模甚至可以增长到当下的500倍。

蝗虫一直以来都是农民心中的恶魔,1平方公里的蝗群一天就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极大地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时期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蝗虫的繁殖能力堪称恐怖,在干旱时节,蝗虫产卵数最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而且蝗虫的虫卵难破坏,目前在非洲发生的蝗虫应该属于非洲沙漠蝗,飞蝗全世界有7个亚种,中国常见的有3个: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

蝗虫往往与旱灾相伴而生——蝗虫产卵需要含水量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东非地区阳光照射强烈,蒸散量非常高,是全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是蝗虫喜欢的产卵之地。

干旱又导致植被稀疏,一旦形成蝗群,植物会很快被吃光,又增加了蝗群的迁移速度。因此,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东非地区本就是蝗灾频发之地。

而一旦聚集形成蝗群,蝗虫就会往低洼易涝的地方迁徙,因为蝗虫具备趋水喜洼习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飞蝗发生基地是与海边、河边和湖边湿地密切联系的。

目前依靠青藏高原,蝗虫很难跋涉翻阅青藏高原进入中国,但是中国科讯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科学院生物资源与应用研究所的相关专家也提醒,蝗虫可能改变路径,进入中国。

“我国云南曾有非洲沙漠蝗危害的记录,因此要密切关注印度蝗虫的迁飞路径,以及是否有新的本地虫源的参与。如果它们继续朝东到达了缅甸,这样极有可能对我国及泰、老、越地区造成直接的威胁。”

而一旦进入中国,康乐院士认为,沙漠蝗的发生和蝗卵孵化期与降雨密切相关,降雨会增加孵化率。因此,降雨量和频次对沙漠蝗的预警和预测非常重要。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跟上一年蝗虫种群密度较高,产卵量很高密切相关。如果具备上述原因,次年温度比较高,回升比较快,就容易导致蝗灾的爆发。

康乐院士曾成功破解了破解了飞蝗基因组

在之前的蝗灾治理之中,中国通过蝗灾发生区的生态环境改造,消除适宜蝗虫发生的环境,简单来说,就是提高绿化面积,2000年-2017年间亚洲地区的绿化增长或减少情况,中国与印度不少地方每十年的增长率超过了16%(印度主要是农田面积的增加)。根据NASA的分析资料,全球绿叶面积自21世纪开始以来增加了5%,这已经相当于所有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而在这当中至少25%的收益来自中国。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保护和扩大森林的计划,这些计划约占绿化贡献的42%。

同时,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种群数量,并利用化学药剂及时防治高密度的蝗虫发生区,从而让中国从蝗灾高发区变成了蝗灾低发区,在过去的40多年来,虽然在局部地区蝗灾时有发生,但是没有形成迁飞危害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但是中国一向没有非洲蝗虫入侵的先例,沙漠蝗与飞蝗的发生特点和环境不同,沙漠蝗的成虫寿命很长,最多可以生存100多天,以上这些特性给防治带来极大困难。中国的治蝗经验并不一定对沙漠蝗有效。

虫灾的发生与害虫本身的生物学习性关系非常密切,也与当地气候与生态环境关系非常密切。迁飞性害虫繁殖力极强,一旦发生,虫口密度异常之大,几亿甚至几十亿成群迁飞危害,它们的飞行能力极强、食性杂,很难有有效的防治办法。

再加上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土地撂荒、环境治理滞后导致杂草丛生,这些成为蝗虫理想的生存之地,这是我国蝗灾发生的风险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警惕蝗虫进入中国的原因,目前中国各级植物保护部门也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监测与防治系统,这是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也不需要太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