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月,一场大火在美国纽约华人博物馆(MOCA)燃起。四处张狂的火舌几乎吞噬了整座大楼,夜如白昼。
随后博物馆发出了声明:华人博物馆的主馆与档案馆分设两地,此次起火的位置是博物馆的档案馆,数十年来倾尽心力收集的85000件珍贵的馆藏,极有可能在这场大火中毁于一旦。
● 2020年1月23日,美国华人博物馆发生火灾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强化当地华人的社区建设,让老一辈华人能被历史铭记,历史学家陈国维(John Kuo Wei Tchen)以及社区运动领袖黎重旺(Charles Lai)发起了纽约唐人街历史项目,这也是华人博物馆的雏形。
华人博物馆最早的藏品可以追溯到19世纪,也就是晚清时期。在时候有许多的华人飘洋过海来到美洲这片新大陆。在这里,他们当过铁路工人,也做过洗碗工。华人博物馆的藏品,则全方位地讲述了中国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史。
●美国华人博物馆门面
作为“纽约唐人街的支柱”,华人博物馆保存着19世纪华人赴美以来极为珍贵的信件、照片、报纸以及身份证件,清楚地展示了华人在美历史的变迁。
同时,博物馆中还藏着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文件。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种族歧视法案之一,也美国历史上最恶劣的歧视行为。
●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文件
除了这些,华人博物馆还留有许多记录时代、记录华人生活的资料。
1980年代,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不久,来自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移民大量涌入美国纽约。这波移民潮为原本的唐人街带去了新的风貌。
与此同时,华人博物馆刚刚成立。为了记录下纽约唐人街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博物馆委托了摄影师巴德·格里克(Bud Glick),请他帮忙用镜头记录这段时期唐人街中邻里发生的变化,主要包括华人的街头生活和家庭场景。
● 1983年,纽约爱烈治街9号,老人Kam Ho Lee与外孙Vincent Lee
在他的镜头中,很少带有猎奇的视角,也因此我们得以真实地看到30多年前唐人街的真实生活。
从“光棍公寓”里吃饭的男子,到纽约某制衣厂坐在布料堆里劳作的女工,再到农历新年时期街上散落的爆竹衣,仿佛这一切并不发生在美国,而是在中国。
巴德曾经记录了一个真实的移民故事。在巴德的印象中,华人移民周先生是一个阳光开朗的男人。巴德遇见周先生时,他正在一间旧式的手洗洗衣店打工。
●图一,1983年,中央街202号3楼Geolan运动服装厂;图二,1982年,纽约摆也街单身公寓
当年周先生独身一人从中国来到美国谋生的,本以为能遇到更好的机遇,可现实却没有那么顺利。作为一个大男人赚不了大钱,却只能囿于这个小小的洗衣店,他对自己在这个国家的经历感到痛苦。
更难过的是,由于资金和环境等原因,周先生不得不与妻子一阔两别,至今已经有30多年见到妻子,只能通过零零散散的书信联系。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并把妻子接过来,周先生依然选择留在这里奋斗。
后来,他的妻子终于成功地申请来到美国。当他们再次相遇时,昔人已老,这本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周先生和他的妻子却更加珍惜彼此相处的时光。因为对他们来说,在异国他乡能有自己最亲近的人每日陪伴,已经是一件最珍贵的事了。
● 1981年,纽约鲍德温 ,周生与周太太
巴德的镜头记录了许多在美华人的生活点滴,这些珍贵的照片如今正藏于华人博物馆中。
2009年,博物馆的主馆改迁至中心街215号,这些照片也随之迁到了新的馆址。新主馆的设计师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林徽因的侄女。
●图一,华人博物馆主馆与档案馆;图二,华裔建筑师林璎
考虑到这是一座记录华人在美历史的博物馆,林璎为博物馆设计了两个入口,分别代表着过去以及现在、传统以及新潮。主入口面向代表着传统的唐人街,而另一个入口则面朝着象征新潮的SOHO社区。
两个不同的入口,一个可以看到正在逐渐消逝的唐人街文化传统,另一个可以看到SOHO社区的现代新潮,有着未来与前途的展望。步入博物馆主馆,就如同来到了中国。中式的家具、服饰、文字与脸庞,无一不在提醒着你,这是华人的“地盘”。
●华人博物馆主馆内部
对于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林璎曾这样说道:“如果你是华人,认为你与美国社会不能百分之百融入时,到博物馆来会找到你的归属。”
华人博物馆藏品丰富,从早期在美华人家庭的旗袍、戏服等服饰,到洗衣机和菜谱等生活物品,再到华人英雄的纪事,如李小龙,那些独一无二的藏品无不记录了有血有肉的华人故事。
无论你是什么年代来到美国,都能够在博物馆中真切感受到华人在美生活的历史。
●图一,李小龙纪事;图二,主馆内的华人英雄纪事
华人在美生活的历史,是一部艰辛的移民奋斗史。从19世纪开始,华人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经历过排华歧视,也经历过文化交融,华人心中总有着一种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形成了各地的唐人街。如今华人能自信地抬起头来,全靠华人坚强不屈地奋斗。
华人也似乎总有着一种民族凝聚力。如今国内疫情当前,海外华人华侨也纷纷捐资捐物。在面对困难时,华人总能团结起来去解决,这也许就是华人团体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原因之一。
● 1984年,纽约摆也街上的农历新年
从1980年创立到现在,华人博物馆搜集并记录了在美华人近两百年的生活片段以及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说,华人博物馆是在美华人的共同记忆。
而这一次的大火,几乎抹除了许多在美华人对于华人历史的记录。可想而知,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的事。
● 1982年,纽约布朗克斯,Sam Wah洗衣店。钱女士的丈夫Quock,在1981年12月29日,于Creston大道的一宗洗衣店抢劫案中丧生,时间点正是巴德拍摄这张照片的几个星期前。
华人博物馆火灾导致建筑内部受损严重,至少有三周时间不允许任何人进入,这意味着无法对藏品展开及时的抢救,多数藏品可能会就此消逝。
但万幸的是,存放在二楼档案室的35000件藏品,已经通过电子化扫描进行了存档。这几天也传来了好消息:约有700箱珍贵藏品被抢救,其中八成有望修复。
●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抢救文物
博物馆方面已经准备好进行重建复原的工作,也为修复文物需要发起了筹款。历史总是曲折的,困难也许随时都会到来。
保护现有的文物,在缅怀过去的人与事中延续华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
参考文献:
美国华人博物馆官网
《美国华人博物馆大火!85000件珍贵文物或毁于一旦······》文/艺非凡
《美国华人博物馆:准备好步入重建复原这条漫长的路》文/Aperturist光圈
《林徽因侄女林璎设计的美国华人博物馆突发大火,国丝馆曾在这里办过展览》文/钱江晚报·马黎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