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于今日,病毒传染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着强烈的存在感,它一直都是不论权贵老幼的“隐形杀手”,小到一场战争,大到一个民族,甚至如今窝在家里翻看手机的所有人类,都逃不过它的魔爪。
面对疫情,人类一直在抗争,其中不乏英雄。譬如当下,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确诊病例不断攀升之时,仍有逆行者迎难而上,有春节期间仍奋战在一线、吃着泡面过年的白衣战士、有挤高铁餐车去武汉的钟南山院士。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人,我国科学家首次专业、系统成功对抗疫病,要追溯到110年前的清王朝。时过境迁,那位科学家所采用的科学措施、科技器材一直延用到现在。
赶往武汉的钟南山教授(图片来源广州日报网)
故事也要从那年春节一场火葬说起。那是一场亘古未有、规模达两千多具尸体的集体火葬……
最黑暗的春节
1911年1月31日,农历大年初二。
春节本是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欢庆日子,然而对于哈尔滨傅家甸人来说,这一天却是最难熬的一天。因为他们不但被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还将目睹暴尸于野的亲人化为灰烬。两个多月前,令人闻风丧胆的瘟疫席卷东北,已死亡三万多人。疫情最严重的傅家甸,已失去四分之一的生命。停在东四家坟场的2000多具尸体,本应在春暖花开之日入土为安,不料却是这个结果。
天蒙蒙亮,坟场已围满两万多名戴着简易口罩市民。冰天雪地,只有亲情让他们牵挂。市民之中,挤着俄国《远东报》记者和防疫部门的工作人员。
坟场有几亩地见方,用铁丝围着,铁丝外站满哨兵。坟场中部垒有一些棺材,四周尸体如山,姿态各异。原来,瘟疫发生之初官府为死者提供棺材,由亲人送至坟场;后来死人越来越多,棺材不够,家人只好忍痛将亲人尸体放入坟场。东北的冬天零下二十几度,土地冻得像钢铁一样,挖个浅坑都不容易,如何埋掉?
亲自指挥火葬
“伍总医官来了!”不知谁叫了一句。人群自动让来一条道。一位戴着眼镜、身穿黑色西装的中年人疾步走来。他走上祭台,扫视全场,然后用不标准的中国话讲道:“之前我说过,亲人们尸体上的病菌在零下三十度尚能存活,会随着地下水进入河道、水井,挥发在空气中,因此必须选择火葬。昨晚朝廷颁下圣旨,批准了火葬的申请报告,今天我们开始实施。我保证三天内让眼前这些人骨灰入土为安!”
市民们仍旧悲戚无语,俄国人则埋头记录着什么。
伍总医官就对现场进行了详细安排。他把雇来的200人分成三队:一队把尸体和棺材按100为基础单位,分成22堆;二队每个基础单位按10加仑的标准,用消防车在其上浇煤油;三队用炸药挖五个10英尺深、容量为500具尸体的大坑。布置完毕,他亲自与一队工人一起清点尸体,嘱托大家注意防疫,以免染上病菌。
午时时分,伍总医官带头点火,火葬开始,尸体猛烈燃烧起来。大火持续两天多,直到正月初四才结束。事后,俄国防疫工作人员在报告中说伍总医官是“中华集体火葬第一人”,并效仿其做法,把辖区内染瘟疫的1400余具尸体进行火葬,其中大部分是从坟墓中挖出来的。
肺鼠疫患者尸体被集中火化(图片来源小历史网)
效果很明显。正月初二这天,傅家甸死亡人数比前一天降低10%,只有165名。这是疫情发生以来从没有的事儿。关于伍总医官在此次火葬中体现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俄国《远东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他并有骄傲,而是加紧防疫措施的落实,希望早一日用科学的方法让东三省恢复正常。
这场瘟疫到底是怎么回事?伍总医官什么来历?这还得从头说起。
洋医生到东北
1910年10月25日,俄国境内大乌拉车站附近的华工工棚里有7名华工暴毙,俄国政府把所有华工驱逐出境,其中两人来到中俄边境的满洲里,感染了无法治愈的疫病。疫情迅速蔓延,一个多月后黑龙江、吉林死亡人数超过4万人,占总人口的1.7%,其中哈尔滨傅家甸一带最为严重,傅家甸位于黑龙江哈尔滨的中东部,染病及死亡十之七八。“地无完土,人死如麻,生民未有之浩劫,未有甚于此者。”《东三省疫事报告书》如此记录。
清廷摄政王载沣接到东三省总督锡良疫情报告后,深感兹事体大,便交给外务部右丞施肇基来处理。施肇基留过学,见识不凡,他明白,春节在即,关外打工人员返乡,人群流 动将会扩大瘟疫的传播;而且,东三省独特的铁路网及地理优势,俄国和日本早就对此早已虎视眈眈,以防整治瘟疫为由派兵入驻哈尔滨,所以瘟疫必除。
施肇基像(来源:华声网)
施肇基找过几位留学的医生,但他们均找理由不愿前往。此时,得知名医伍连德被任为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的消息。施肇基曾随考察团出访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西部地区)槟榔屿时,对医术高超的伍连德印象极深,板荡识忠臣,伍连德学得一身本事,早想报效国家,知晓后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伍连德生于马来亚,17岁时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意纽曼学院深造,是首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毕业后他曾在英、德、法国的医院工作。25岁回到马来亚,先是在吉隆坡医学院研究热带病,后开私人诊所,悬壶治病。由于理论精湛,又有实践经验,所以在当地甚有口碑。他本就与自小在中国长大的夫人黄淑琼有回国打算,随即二人带着孩子回到北京。
伍连德与夫人黄淑琼(图片来源公众号书法入门)
1910年12月24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带着助手林家瑞,到达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哈尔滨,开始了东北瘟疫防控之行。
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和助手林家瑞乘坐火车来到哈尔滨后,直奔疫情最严重的傅家甸。走访的情形让伍连德暗暗担心,人们讨论的都是高烧、咳血和死亡的事儿;临时聘请的护士、抬尸工等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随时都会感染;地方官员只是一味责令郎中拿出治疗办法,其他什么也不懂……
东三省瘟疫一幕(图片来源搜狐)
首例尸体解剖
控制疫情最需要做的是推行防疫措施、阻止病源扩散。但做这一切之前需要弄清病菌的来源。这次疫病一般人的认识都是老鼠引发的鼠疫,其中包括俄国中东铁路医院主治医师哈夫金、日本著名医生柴田。但柴田医生雇人捉了几百只老鼠,解剖老鼠尸体并没发现鼠疫菌。
要知道病菌的来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解剖病人的尸体。然而,当时是封建社会,不但法律不允许解剖尸体,民众也不能容忍这样做。好在伍连德工作中得到当地商会和中医的支持,经过反复沟通,终于找到一位即将染疫而死的日本女人,对方同意进行秘密解剖。据载,这也是我国第一例有案可查的人体病理解剖。没有实验室,伍连德就找当地商会借房间做临时实验室,小心翼翼地把病人肺部样本的切片放到贝克显微镜下观察,终于清楚地看到一种不断蠕动的椭圆形疫菌,它们正是此次瘟疫的罪魁祸首——鼠疫杆菌!
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第一个鼠疫实验室里(图片来源搜狐)
伍连德查询世界瘟疫史的相关材料,并结合几天的实地观察,初步得出以下科学结论。这次瘟疫是典型的鼠疫,因病区主要在肺部,所以称为“肺鼠疫”,病源是鼠疫杆菌。鼠疫杆菌开始在鼠间传播,以老鼠、狐、狼等为第一宿主,黄鼠和旱獭(又叫土拨鼠)身上最多。当人类食用老鼠爬过的东西,或直接煮食老鼠时鼠疫杆菌把人体当作第二宿主。此次鼠疫就是华工煮食旱獭引起的。大流行期,人类通过呼吸等途径传播鼠疫杆菌,更多人成为受害者。
显微镜下的鼠疫杆菌(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九建议加三管
“动物疫源只是最基础的传播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飞沫传播才是最厉害、最要命的传播方式!”坐在简易的办公室里,伍连德在日记本里写下这段话。然后,他提笔向北部的清廷外交部写封电报,提出疫情防控九条建议。
九条建议主要体现三方面内容:一是设置隔离区域,二是控制全国交通,三是增强后勤支援。这些措施,放在武汉疫情汹汹的今天,也非常适用。
清廷对伍连德的建议完全认可,施肇基当即回电让他全面、大胆开展防疫工作。很快,他“扮演了一个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给医生、警察、军队,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伍连德《东北防疫回忆录》)。
在隔离防疫方面,一是找中东铁路局借用120节火车车厢做隔离营,尽管从17世纪开始,西方就开始采取隔离措施,但是“用120节车厢这么大规模,以前的防疫历史上从没有过”(瘟疫学研究员马学博语)。二是把按疫情不同分为不同等级的灾区。重灾区傅家甸被分为4个区,每个区配有医生、助理、卫生夫役及警察多名,且每个区设10支搜查队,挨家挨户检查疫情。如发现有感染者,除了把病人送往医院或隔离营外,还要用硫磺等对其房子进行消毒。三是从长春调来1100多名步兵,防疫培训后分管哈尔滨各疫病区域。对于重灾区傅家甸四个区域的居民必须佩戴相应颜色的证章,非特殊申请不能相互串区。三管其下,收效甚佳。
傅家甸内成立的滨江防疫疑似病院(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针对当地人没有任何防护知识而导致肺鼠疫传播迅猛的情况,伍连德经过实验,设计出一种简单的加厚型纱布口罩,并规定所有防疫人员和居民都要佩戴。人们称这种口罩为“伍氏口罩”,延用至今,成为疫病期间的“香饽饽”。
伍连德在九条建议思想的指引下,通过三管齐下的措施,鼠疫防护、隔离、消毒等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虽然就此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并没消灭鼠疫,每天的死亡人数也没有明显下降。这让伍连德很是焦心,甚至达到上火的地步。
直到他无意间路过傅家甸东四家的坟场,看到风雪中的累累尸体时才恍然大悟。通过资料查阅及与同行交流才知道,鼠疫杆菌抗寒能力极强,零下30度仍能存活,在冻尸中更能活4个月左右。所以彻底消灭尸体势在必行。于是这才有前文火葬2200多具尸体的故事。
传染病勇斗士
那场大规模火葬后,哈尔滨的疫情死亡人数开始下降,此后再没回升。一个月后,傅家甸死亡和受感染人数为零。持续几天后,伍连德代表东三省防疫委员会宣传布对傅家甸取消隔离。市民载歌载舞,庆祝生活回归正常。
东北疫情成功后,伍连德被授勋 (图片来源国民生活网)
伍连德马不停蹄转战沈阳、长春等地,于1911年4月底消灭了东北鼠疫。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型城市成功控制传染病的案例。“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博士一人而已。”梁启超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尽管东北疫情扑灭过程中有6万平民死亡,297名士兵、警察、救护队员及杂役殉职,但如果没有伍连德的科学防疫,这些数字还将更大。
东北之行结束后,伍连德并未停下科学研究的脚步。1911年4月,他出席在奉天(今辽宁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任会议主席。会上他详细分享防疫过程,各国医学者无不叹为观止。
1923年,他再次踏上哈尔滨的土地,只为捕获染疫及死亡的旱獭,以制作珍贵的实验标本,供全球医学者参考。1935年,伍连德因在传染病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推荐为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也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960年1月21日他因病逝世后,很多国家的媒体都进行报道,英国《泰晤士报》则称他是“流行病的英勇斗士”。这时距伍连德在东北整治鼠疫已过去整整半个世纪!
伍连德博士塑像(图片来源人民网)
————————————————————————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学报》,2012年1月9日, “人物”专栏。
2. 《国境卫生检疫》,1983年S1期,标题《伍连德医生简介》。
3. 《鼠疫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魏玉利、邱芳蕾等,《生命科学仪器》2007年第4期。
4. 电视剧《浴火危城》,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于2012年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