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4月1日午后1时,普鲁士的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区申豪森庄园诞生了一个男婴。
孩子的父亲费迪南德将军喜出望外,立即差遣一名仆人骑快马到柏林,让次日的几家报纸上共同刊登一则短讯:
“我以万分兴奋的心情报告各位至爱亲朋,我的妻子昨日产一男孩,母子平安,谢绝贺喜。勃兰登堡申豪森费迪南德·冯·俾斯麦。”
费迪南德给儿子起名为奥托·冯·俾斯麦。
俾斯麦家族是普鲁士容克贵族地主。容克是一群“骂人可以骂得地动山摇”、“恣意鞭笞狗和家仆”的贵族,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打猎和打仗。
俾斯麦继承了容克贵族的血统、胆识以及粗狂。青少年的俾斯麦总是一副玩世不恭的姿态,在格廷根大学就读时,他无心向学,沾染各种恶习,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条大狼狗,曾与同学进行过27次决斗。
不过,俾斯麦并不像容克纨绔子弟一样保守、粗暴及不知进取,他得益于母亲家族良好的教育,粗中有细,果敢有谋,见识广博。
俾斯麦的母亲是萨克森莱比锡的资产阶级书香门第出身,她的祖父是法学教授,曾在弗里德里希政府担任内阁秘书。
大学毕业后,俾斯麦赌博欠下一屁股债,婚约因此被取消;后来与一个牧师的女儿定了婚约,但后者跟一个富有军人跑了。
带着一身债务,俾斯麦回到了老家,继承了家族的产业,做起了庄园主,过上了容克地主的逍遥生活。
但是,俾斯麦不甘于此。
1846年,易北河涨水漫过堤坝威胁到他家的庄园,俾斯麦指责堤坝管理员渎职,并自荐去当他的后任。俾斯麦如愿当上了堤坝管理员,从此开启了他近半个世纪的权力生涯。
俾斯麦的容克贵族出身,加上他的见识及学识,让他成为19世纪下半叶平衡德意志容克地主与大资本家利益的关键桥梁。
不过,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就在俾斯麦当上堤坝管理员的那一年冬天,李斯特在一个小镇上开枪自杀,结束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
俾斯麦与李斯特并无交集,但是二人都致力于德国的统一与强盛。李斯特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德国在经济上统一,而俾斯麦则致力于政治上的统一。
德国,是欧洲列强中“起床最晚”的一个。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德国还是一个农奴制国家。当英美爆发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德国才实现统一,成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在李斯特的时代,受拿破仑战争的冲击,德国几百个大小邦国被压缩为30多个,呈现四分五裂的格局。容克贵族掌控着这些邦国的自治权。
李斯特,是一名经济学家,也是一位致力于德国统一的社会活动家。
不过,当时德意志的容克地主势力强大,政治上四分五裂,李斯特主导的经济统一定然是伴随着曲折与失败。
早在1819年,李斯特组织成立了全德工商联盟,但遭到反对势力的迫害,被迫辞去大学教授职务,其政府公职也被解除。
此后,李斯特过上了艰难的逃亡及斗争生活。他先因“煽动闹事,阴谋颠覆国家政权”被判处10个月监禁,后潜逃到法国、瑞士,而后又被逮捕。
1825年,李斯特远走欧洲大陆去了美国,担任过报社编辑,经营过农场,办过一个大煤矿。
在美国,李斯特看到铁路革命的力量。7年后,他又回到欧洲参与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设工程,希望通过建设全国铁路系统实现德国经济统一。
李斯特试图终结德意志内部邦国的高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一致对外实施高关税,以保护德国经济。
但是,李斯特关税同盟及全国铁路系统,都因容克地主的破坏而失败。
1837年,美国爆发金融恐慌,李斯特的大型矿山破产了。
李斯特从此陷入生活困境,他受到政府监视,无法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先后流亡到法国、俄国,只能依靠撰稿及妻子变卖所有家产维持糟糕的生计。
1841年,李斯特被委任为《莱茵报》主编,但健康恶化未能成行。不久后,马克思担任了这一职位。
李斯特是一个实干家,更是一个理论家。李斯特一生劳碌奔波,关税联盟、修筑铁路、经济联合,他用毕生的行动,试图实现其学术理想。
在他人生境遇最糟糕之际,李斯特写下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这本书奠定了他作为德国历史学派的鼻祖地位。
李斯特的经济学说服务于国家利益,而不是探索经济规律。他反对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经济学,认为英国经济学是“世界主义”,忽略了各国的国情、民族、经济状况等特殊性。
李斯特深受美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影响。
汉密尔顿是美国开国者之一,担任第一任财长。他雄心勃勃,试图将美国建立成为一个工业强国。事实上,在他短暂的公职生涯中,汉密尔顿奠定了美国工业及金融体系的基础。
汉密尔顿曾经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宏伟巨大又无比精细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汉密尔顿从美国角度出发,提出了包含铜、煤、木材、谷物、丝绸、钢铁、玻璃在内的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具体扶持方法包括津贴、奖励金、出口退税、提高关税等。
他极力主张补贴,从而降低价格,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关税,避免他国产品的冲击。
汉密尔顿认为,这些产业在美国还很稚嫩,需要“政府的特别援助和保护”。汉密尔顿的这一主张,被称之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当时,杰斐逊等开国者及议员反对汉密尔顿这一保护主义的做法。
但是,汉密尔顿的解释是,国外政府对本国的企业提供津贴,给他国企业设置障碍,美国的企业会处于不平等地位,企业主会感到恐惧而放弃竞争。所以,美国也别无选择,必须与“稚嫩”的企业一起对抗强权国家和强大的外国企业。
其实,开国者们担心的并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而是汉密尔顿的计划采用了国家干预的手段。他希望通过国家的力量快速壮大美国工业,主张效仿英国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公路及运河网络。
汉密尔顿的制造业计划还是被国会搁置。不过,李斯特将汉密尔顿一系列主张发扬光大。
李斯特完全继承了汉密尔顿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他努力促成德国关税同盟,对外构筑高关税,保护国内幼稚产业,试图建立全国铁路网络,发展工业强国。
李斯特手无大权在行动上远不如汉密尔顿,但在理论上却更胜一筹。
他指出,英国早期亦通过《谷物法》、贸易保护、航海条例等保护本国产业。他还指责英国早在1624年就颁布了现代第一部专利法《垄断法规》,以保护其技术不让他国学习及购买。
在李斯特看来,英国近代这些技术都是欧洲大陆人带过去的。英国是一个岛国,一定程度上隔离了欧洲大陆的战乱。每当欧洲爆发战乱时,资金、人才和技术都流入英伦三岛。
英国后来之所以主张开放竞争和自由贸易,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制造业强大了,另一方面则是开放市场有利于欧洲大陆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跑到英国。
这一点似乎与美国类似。
美国国会虽然搁置了汉密尔顿的制造业计划,但在此一百多年后一直执行高关税。英国在1900年左右试图构建英属联邦关税同盟来打击美国。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当年英国一样,大量欧洲人才、资金、技术转移到美国这一远离战乱的大陆。
美国开放自由市场,实际上有利于国际资本及技术流向本土。今天,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自由贸易政策对美国最为有利,可以让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因此,李斯特认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实际上也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的经济学。
1846年,英国废除了“谷物法”,全面开放国际市场,推行自由贸易。这对主张贸易保护主义的李斯特来说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
不过,他依然没有放弃,试图说服英国与德国形成关税联盟,结果遭到英方的拒绝。德意志容克地主打击、污蔑他,他所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也抛弃了他。
那年冬天,李斯特在绝望中自杀。
而此时,俾斯麦却迎来了人生千载难逢的机会。他通过“大禹治水”的方式树立了威望,趁机参加议员选举。
1847年,俾斯麦替代了一名自称生病的议员,成为萨克森议员。他代表萨克森贵族参加普鲁士联合邦议会,并成功当选为柏林州议员。
32岁的俾斯麦成为邦议会中最年轻的议员。
不料,第二年,欧洲爆发了一系列革命,普鲁士王被捕。关键时刻,俾斯麦没有站错队。
1851年,俾斯麦被任命为法兰克福联邦会议的普鲁士王国代表,不久升任为大使。
这份差事一干就是8年。威廉亲王摄政后,又让俾斯麦出任驻俄大使。
威廉亲王登基后,因军备扩充问题与议会发生冲突,不得不任命俾斯麦为内相来摆平争端。
与李斯特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同,俾斯麦是容克地主出生,属于实权派。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内部的稳定,基本上依靠俾斯麦来平衡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利益。
俾斯麦是唯一一个能够掌控住局面的人。
威廉一世,这位曾经暴力镇压欧洲革命的国王当得其实很“憋屈”。
俾斯麦在自己的回忆录里不住感叹:“我们这位皇帝呀,一辈子过得太憋屈,他的妇人之仁,更是经常误大事啊”。
不过,威廉一世贵在有自知之明且格局宽宏。他虽然看不惯俾斯麦这头蛮横的倔驴,但知人善任,能忍常人不能忍。
这一切源自威廉一世的雄心壮志——统一德意志。
威廉一世与俾斯麦,一君一臣,共事近40年,相爱相争,兢兢业业。常见的画风是,两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像小伙子一样争论得暴跳如雷。
可见,威廉一世,绝非等闲之辈。
在俾斯麦心中,君主与贵族制衡的国家治理是最为完美的。他在回忆录写道:“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君主权力,只能在一个独立的、有社会地位的或同业协作性质的地方代表机构监督下,才能实现。”
俾斯麦常以贵族出生为荣,俾斯麦在一次演讲时说:“实行贵族世袭统治的国家尤其容易延续繁荣和权力”,“普鲁士的自由之根渗透了贵族的鲜血。”
他甚至常以其贵族势力及其不可替代的平衡权力要挟威廉一世。威廉一世登基不久就面临政权危机,资产阶级自由派反抗激烈。俾斯麦则乘机将内政外交大权揽于一人之身。
1862年,威廉一世召回驻法的俾斯麦,任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同年9月26日,俾斯麦首相在下院首次演讲中就如此斩钉截铁地说:
“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
俾斯麦掌权后策动了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威廉一世也需要一场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强化统治威望。
但对于实力有限的德意志,战争无疑是在赌国运。
俾斯麦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当时欧洲局势之机,他先同俄、法两国结盟,孤立奥地利,以普鲁士统一德国。
1864年,俾斯麦率先发动了普丹战争,试图先解决这个实力较弱又常插手德意志事务的对手丹麦。
对丹麦战争胜利后,俾斯麦又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
普奥战争胜利四年后,俾斯麦发动了普法战争。这场战争,德意志大获全胜,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从此,一个新的帝国在欧洲大陆崛起。
似乎每一个帝国崛起,都有一位移山填海般的肱骨大臣,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伊藤博文。
但其实这些历经大浪的铁血人物,反而更具自知之明,懂得杀伐分寸。
这三次王朝战争,是俾斯麦“铁血宰相”的历史标签。表面上,这三次王朝战争无比凶残野蛮,但实际上俾斯麦比谁都更加敬畏战争。
俾斯麦并不是一个战争狂人,他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明白统一德意志是目的,而战争只是手段。
对丹麦的战争,俾斯麦担心欧洲列强反弹,他的目的很明确,即只取得普丹边境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块地。
对奥战争更是如此。普鲁士军队在萨多瓦大胜奥军。威廉一世及其左右将军头脑发热,试图进军维也纳,吞并奥地利。
俾斯麦劝说威廉一世,认为对奥战争的目的是让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如果对方接受这些条件,就应该立即命令军队“向左后转弯”,并迅速启动和谈。
威廉一世以革职相威胁,要求俾斯麦乘胜追击。俾斯麦更是以辞职要挟威廉一世。威廉一世无奈只好按照俾斯麦的部署与奥地利和谈。
俾斯麦给予了奥地利宽厚的条件,很快与奥地利签署了布拉格和约。北部24个邦和3个自由市成立了德意志同盟。
俾斯麦在俄国、法国都长时间担任过大使,他非常清楚欧洲列强的实力以及欧洲大陆均势格局。
对丹麦的战争属于小规模战争,对奥地利的战争从宣战到签署和谈协议不过2个多月。
在部署对奥战争时,俾斯麦展现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外交才能。
他先答应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后向拿破仑三世承诺不反对将卢森堡和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确保法国保持中立;再取得了英国的中立支持;最后与意大利结盟,约定在三个月内与奥开战。
俾斯麦明白,欧洲大陆留给德意志的空间就这么点,任何过度的扩大战果,都会惹来法国、英国、俄国的干预。半个世纪前,强如拿破仑也没能逆天改命。
普法战争打得比较惨烈,普军俘虏了拿破仑三世,攻占了巴黎。在王公贵族的簇拥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宣布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威廉皇帝在庆功宴会上的祝酒词中这样说道:
“您,罗恩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您们三位。”
德意志如此高调地实现了统一,但是俾斯麦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了英、俄的戒心。他立即主张在伦敦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处理法国问题,给足了英国面子,让俄国获得了好处,德意志因此在欧洲大陆上站立起来。
李斯特的遗愿,俾斯麦完成了。
俾斯麦是一个灵活的实用主义者,他不拘泥于哪家理论。但是,俾斯麦所推行的经济政策,正是李斯特的“国民经济”政策。
俾斯麦统一了德国,消除了内部关税,制定了统一对外关税,且如李斯特所愿是高关税。
俾斯麦用国家的力量武装经济及军事,发展工业及基础设施。
在俾斯麦时代,德国推行了铁路“国有化”,大力发展铁路网络。当时普鲁士铁路委员会支持:“所有铁路归国家所有,且必须坚持国家的目的”。这是李斯特另一大遗愿。
俾斯麦与李斯特一样,都以德意志民族为荣。
自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德国就没有给英国自由主义及斯密开创的古典主义留下生存空间。德国执政者们认为,德意志无须从“小店主民族”的英国人或者战败的法国人那里学习任何东西。
整个德意志大学里,李斯特开创的历史学派大行其道,所有的德意志教授及学生都在学习“符合德意志历史及传统的经济学说”。
本质上,李斯特奉行国家干预主义,俾斯麦实施铁血政策,威廉一世抱负远大,但三人都是懂分寸、谋时局之人。
但在俾斯麦这位杰出的权力平衡者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锋芒毕露,悍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为之后更加惨烈的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这既是德国人的悲剧,也是整个世界的悲剧。
参考文献:
【1】金与铁,弗里茨·斯特恩,四川人民出版社;
【2】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塞巴斯提安·哈夫纳,译林出版社;
【3】俾斯麦,克里斯托弗·诺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沉重的皇冠,克里斯托弗·克拉克,中信出版社;
【5】思考与回忆,俾斯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商务印书馆。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