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众所周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王朝因为火器年久废弛,甚至淘洗出明朝的火器出来使用,还被称赞为“甚准”。但很多人又声称,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战争时,清王朝的火器水平已经突飞猛进了,甚至有“曾国藩的军队中,没有冷兵器,全部都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火炮”“曾国藩是战壕战的发明者,西方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明白这个道理”这样的神奇说法。那么,想要了解二鸦前后清军火器的真实水平,我们就需要了解清朝当时的著名“利器”——劈山炮。
▲小型劈山炮
劈山炮被曾国藩称为“击贼利器”,但其诞生时间是乾隆年间的金川战争时期,这可能是鸦片战争前清王朝最后一次武备升级。劈山炮到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稍有改进。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满清拿它当看家宝,汉人碰都别想碰,大明:这不是我们的佛朗机嘛》已经提到,由于战争需求的影响,清王朝的火器崇尚轻型化。劈山炮一般重于子母炮和抬枪,但重量也在五百斤以下,属前装滑膛炮,发射的弹丸重2-3磅,主要是霰弹。
这种轻型化的火器装备,显然是不利于战争对抗的强度的。很多人喜欢强调古斯塔夫二世在三十年战争火炮改革上的轻型化倾向,但古斯塔夫是淘汰了48磅炮,建立起24磅、12磅、3磅结合的火力体系,但24磅炮和12磅炮仍是毋庸置疑的重炮。像劈山炮这种,只相当于三十年战争瑞典军中最轻型的火炮。以劈山炮的火力水平,仅足以当做火力支援武器,但却很长时间被满清当做重火力使用。小型劈山炮没有炮架、炮耳,大型劈山炮一般有四轮炮架或无轮炮架。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劈山炮在湘军、淮军中被用来与洋枪配合使用。1862年时,淮军每营配备洋枪400杆,劈山炮10队。1862年6月2日的漕河泾之战时,淮军程学启部与太平军数千人接战,释放出霰弹的劈山炮对太平军产生一定伤害,随后淮军张遇春部从后包抄,淮军取得小胜,但该部太平军仍得以完整撤离。
▲李鸿章的淮军颇为依赖劈山炮
可以看出劈山炮基本没有破阵能力。在清朝末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还知道使用缴获和自造的红衣大炮轰击明军方阵,并模仿明朝车营体系强化机动性。但经过清朝200多年忽视车营,到太平天国战争时仍未想起通过马拉战车强化火炮机动性的路子,导致重炮极少被用于野战当中。
▲明朝车营可以用于运输火炮
由此可见,清王朝和太平天国双方虽然都引进西方火器,但其战术思想的落后却是无法掩盖的。他们的战术水平,很可能还停留在欧洲17世纪末期的档次。
▲大将左宗棠
直到洋务运动开始后,劈山炮才被进行了真正有效的改进。左宗棠西征阿古柏时也曾使用劈山炮,但甘肃制造局的工程师为了让该炮的威力更大,便将其改为合膛开花弹,炮架子也做了改进,变成了更为灵活的鸡爪式。左宗棠在太平天国战争时就曾自出机杼,使用大量劈山炮作为舰炮,并通过改造强化了其射程,轰击天国军小船,颇有效力,体现出其高明的战术思想。当其西征时除了使用改进的劈山炮之外,还改进了抬枪,“无壳抬枪,改照洋枪式,安宝嗒嘴,用铜帽子”,还制造了200多斤的车载重型后膛炮。
▲左宗棠收复新疆
通过改进的劈山炮在内一系列“仿西洋枪炮制作”的火器,以轻中重各规格枪炮的灵活协同,左宗棠才击败了有沙皇俄国支援的阿古柏,创造了恢复新疆的殊勋。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海云天,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