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河南硬核还有哪些高光时刻?

前一段时间,河南因为“硬核抗疫”被刷上了热搜,一度还因“极度硬核”受到一些争议,但尽管如此,河南也没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继续闷声不响捐大葱给武汉。

我们认真研究了一下,发现对河南来说,这种“硬核”特质可不仅是这一次,事实上,或许这种“硬核”才是河南一直的底色。

part.1

河南,早早打响防疫战

说到硬核,就得先来回顾一下河南是如何收获这个评价的。

最初这个评价来源于河南对于疫情的迅速反应。早在2019年12月份,别的省份还没啥反应,平时不声不响的河南便停运了武汉客运;2020年1月17日,河南指定了130所定点医院。1月21日,河南省全面禁止售卖活禽。

而真正把“硬核”刷满屏的是河南老村长们的高度重视。可以这么说,为了防范病毒警示民众,河南第一时间把“防御塔”布满了各个高速路口、村口、社区门口。

这些防御塔不仅有工作人员恪尽职守把关,还配备了强大的语言输出火力。一度登顶热搜。

同时,一批大隐于市的“说唱歌手”也在村广播里亮起了嗓子,在全国率先刮起了“村帮说唱“的风潮。代表OG便是河南省辉县大战城村村支书李德平。

▲河南式喊话,就问你怕不怕

甚至在河南洛阳新安县,神鹰救援队的队员们还利用无人机来喊话,从而降低病毒人传人的风险。

与此同时,河南还采取了更加硬核的大数据技术,为居民发送防疫宣传短信。截止到1月26日,就为居民定点发送了共计1.5亿条的疫情防控公益短信。

虽然后续河南的病例也在增加,但在防疫的同时,河南还是没停下硬核脚步,继续对疫区慷慨解囊。

这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河南洛阳嵩县闫庄镇竹园沟村。这里的村民因为联系不到机械,到地里用手拔了三天的大葱,只为支援武汉。要知道这个村可是国家级的贫困县。

▲来源:微博

世上多是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而竹园沟村却做到了“我只有一块钱,但我却愿意为你捐出这一块钱”。

part.2

河南骨子里的防疫因子

事实上,河南防疫,真的不止这一次硬核。

翻开中国的疫疾史,我们便会发现河南自古便波澜不平。北朝时期,天统元年(公元565年),河南大疫,史料有云:“是时频岁多大水,州郡多遇沉溺,谷价腾涌……百姓无益,饥馑尤甚,重以疫相乘,死者十四五焉。”

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山东、河南大水,不久出现疫疾,于此《北史·隋本纪》是这样记载的:“大旱疫,人多死。”明朝崇祯十年,山西全境瘟疫流行,传到河南地区,是时“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光绪四年,河南、山西、山西大饥,人相食,人民流入蒙境者遍地皆是,瘟疫到处传染。

然而疫情却没有打倒河南人,反倒是在河南人的心里树起了警钟。因此在河南,防疫成了一种传统,甚至在民俗里都有着防疫因子。

河南《修武县志》就有这样的民俗记载:(正月十六)男女出迎喜神以散百病,灼艾灸病根。《中牟县志》称这种防疫民俗为“过天桥走百病”。

无独有偶,河南《宜阳县志》则记载了这么一首防疫儿歌:“二月二,龙抬头,蝎子狼虫都出游,茶糊眼,豆嚼毒,四季祸患一齐休。”想要通过食物进行疾病预防,也因这些食物的寓意来寄托避免疫疾的美好愿望。

而在《西华县续志》中则有这样的记载:“上巳,采荠菜以治眩晕。”《渑池县志》记载当地民众会在端午节这天“以艾悬门,食角黍,泛菖蒲,饮雄黄酒,即以涂小儿女鼻孔中,以避虫豸……结五彩囊,中实雄黄或用香草,小儿女佩之,以避瘟毒。”

实际上纵观河南防疫的历史,可能有一个冷知识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很早就开始研究各样疫疾的医圣张仲景便是来自河南,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由于悲愤瘟疫肆虐,张仲景立志研究伤寒病的诊治,最终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写成了旷世名作《伤寒杂病论》,此作不仅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河南防疫治疫历史悠久,如今更是中坚力量。

拿这次疫情最紧缺的口罩来说,据新京报智库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只有559个医用口罩类许可证,分别为353家企业所持有,其中河南省的企业最多,高达68家,共计拥有138个许可证。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而在河南省长垣市,可以日产口罩165.7万个,其中医用外科口罩105万个,医用防护口罩3.5万个,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56.2万个。

不仅有口罩,长垣市还拥有着70多家卫材企业,生产着各项卫生耗材。产自这里的医用物资占全国市场销量50%以上,在全国各大医院的覆盖率可达75%以上,因此有着“中国医疗耗材之都”的美誉。

此次为了保障医疗耗材供应,长垣各家厂子早早复工,日产口罩百万只以上,工人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吃住也都在厂子里。

但如此还是供不应求,为此,2月5日上午河南召开新闻发布会,特别开设绿色通道。对生产口罩、消毒液等当前紧缺物资的企业,特事特办,只要符合生产条件,在最短的时间办好证照手续,企业马上可以开工生产。

part.3

事实上,河南不得不硬核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河南会提交如此硬核的作业呢?怀着这个问题,上流君查阅了相关数据,发现河南必须得硬核。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河南的人口,河南是人口大省,据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末,河南省总人口10906万人,常住人口96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9%,居全国第三位。

而在这9605万常住人口中,65岁的老人与0-14岁的孩子分别有2060万人和1019万人,占比分别是10.61%和21.45%。

当然河南的老人们也是硬核的。日前有网友表示自己给姥爷送吃的,姥爷却不让外孙进门,隔着门让外孙把东西放门外,并且一个劲地让他赶紧走。这似乎是不近人情,但姥爷最后空投的红包和口罩却还是显示了隔绝不断的亲情。

▲来源:微博

再者,河南的常住人口中,乡村常住人口为4638万人,占比48.29%,在中部六省中城镇化率较低。这一特点要求了河南的防疫工作需要更加接地气。当然河南也是这么做的,比如河南某村就采用豫剧《花木兰》的beat,把防疫宣传唱了出来。

再来看一下河南的地理位置。河南毗邻湖北,双方接壤的界线很长;同时河南又是交通枢纽——武汉地区通往北京方向的高铁、高速基本上都要经过河南。疫情初期从湖北流向省外的十个主要城市中,河南一地就占了4个:信阳、郑州、南阳、驻马店。

而河南人口流动性也极大,2018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为2995.14万人,省内转移1799.01万人,省外输出1196.13万人。所以如果河南面对疫情不硬核起来,庞大的流动人口将造成不敢想象的隐患。

因此如果要防止疫情扩散,河南自然要雷厉风行。

总体来说,河南就像个憨厚的汉子,平日里不声不响,关键时刻毫不犹豫站出来,硬核抗疫;但到赢得满堂彩,河南老村长又拘谨地搓搓手,来上一句:“说啥嘞,娃们好就中!”

作者|放学堵他编辑|未生

[1]张武韬. 清代河南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柴瑞震.《伤寒杂病论》遣方用药探析[J]. 山西中医. 2008(01)

[3]李赛美.伤寒论讲义[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4]周东芝,晏辉宇,马超锋.河南信阳地区新城疫免疫状况调查[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5(06):7-9.

[5]张堂会. 民国时期瘟疫与现代文学书写[J]. 北方论丛. 2012(02)

[6]田欣. 民国时期甘青疫病流行的社会原因探析[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7]张丽苹,王亮生,张春华. 当代灾疫防治的伦理学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7)

[8]刘贝贝.浅谈河南民俗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视听,2018(03):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