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成了“裸猿”?浓密的毛发去哪儿了?

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他的著作里,将人类称为“裸猿”,既是对人类动物性的概括,也指明人不像其他灵长类动物那样拥有浓密的毛发,那人类的毛发去哪儿了?

这个问题一直是人类演化研究中一个难解的谜题,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种合理的猜测,但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其中最广为接受的是稀树草原说和寄生虫说,此外还有情感传递说和水猿说等等。

人类很特殊,无毛最直观

人类是很幸运的物种,我们生活在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具有生命的星球上,6500万年前人类祖先的祖先哺乳类动物迎来“春天”,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出现,3000万年前古猿生活于各个大陆,在先后经历了与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分化后,人类的祖先终于开始了独立的演化。

如今的人类(智人)和“祖先们” 比起来很特殊,我们用语言交流,产生了文化,拥有智慧与经验,掌握了水、火、工具的使用,并对自然加以利用,这些都是人类的独特之处。直立行走让我们的骨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颅骨变得越来越圆、牙齿变得越来越小,脊椎变得更呈S型、双臂变短双腿变长、骨盆变窄、脚骨变高……毛发的减少只是这些众多变化中最直观的一个,所以才会格外引人注意。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毛发减少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因为更少的毛发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由于遗传原因,毛发就越来越少。现在这个说法已经被人们摒弃,但这是在达尔文所处的时代,基于所拥有的资料,给出的最合理的解释。

如今的生物学研究表明,头发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毛发,都是从真皮层生长出的蛋白质纤维,除极个别的哺乳动物,如裸鼹鼠、鲸、海豚外,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浓密的毛发,之所以保留毛发,是因其有利于其生存。

人类的毛发呢?

拥有毛发的好处很多,比如冷的时候可以保暖,热的时候毛发又能隔热,紫外线强的时候还能保护皮肤免遭伤害,当有蚊虫触碰毛发时,毛囊的振动还会向大脑发出信号,防止蚊虫叮咬。至于人类丧失了毛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说法。

稀树草原说:雷蒙德·达特因为发现了“汤恩小孩”的骨骼化石而闻名,早在1925年,他就用生存环境的改变,来解释人类为什么没有浓密的毛发。达特认为早期人类在热带稀疏草原生活,而且在这种环境下,早期人类很快就丧失了浓密的毛发。因为在稀树草原,阳光的直射让地面的温度很高,不能有效地散热降温就很容易中暑,跟生命比起来,身上的毛发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头顶的毛发则因为阻隔紫外线的作用而被保留了下来。

寄生虫说:在卫生条件不好的年代,头上长虱子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剃光头发,据此进化生物学家马克·佩奇和沃尔特·博德默提出了“寄生虫说”。他们认为,早期人类保守虱子或者其他寄生虫的折磨,这些虫子要么吸血、要么携带病毒,很容易致使早期人类面临死亡。

情感传递说:有研究者从情感交流的角度入手,他们认为光滑的皮肤能够更好地传递感情,尤其是母亲对新生儿的抚摸。人类新生儿不像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新生儿那样,依靠双手双脚紧紧地抓住母亲,而是经常被母亲抱在怀中,环抱时,浓密的毛发会阻碍母亲与孩子的抚摸,所以为了更好地感受彼此,毛发就越来越稀疏了。

水猿说:这个假说很有名,因为它将人类的生存环境直接从陆地拉进了水里。水猿说是由海洋生物学家阿利斯特·哈迪提出的,他认为在600万年前到8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曾经有一段时间处于“水生状态”,后来才重新回归陆地,毛发就是在水生使丧失的,由于毛发阻力大,在水里很难游动,而头要露出水面,所以头发被保留。但是,海獭的存在成为这个学说直接反例。

上述几种说法到现在都还是假说,没有足够的证据。人们如今的审美似乎正如达尔文所说的,倾向于选择无毛的、少毛的,但又并非绝对;远古人类演化的每个阶段所对应的环境,古人类面对的稀树草原究竟是什么样子也没有完全明了。因此,人类“裸猿”的原因,随着新证据的出现,可能还会有新的假说。你认为人类没有浓密毛发的原因是哪种呢?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