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任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登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崇祯皇帝。当时的大明王朝可谓是处于内忧外患之时。一方面,后金大军屡屡犯境;另一方面,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此外,朝廷中,阉党和东林党之争也势同水火。
崇祯即位不久,就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平反冤狱,大有一代明君之风范。实际上,崇祯也确实是一位好皇帝,他非常勤政,史书上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但尽管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可是大明王朝的状况却并没有因此改善。十七年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殉国,明朝灭亡。
按理说崇祯有十七年的时间,完全有可能将明朝这个“病人”慢慢治愈,可最后怎么就给治死了呢?
要说崇祯是位勤勉的皇帝,这恐怕是毫无争议的。在明朝历史上,能达到崇祯皇帝这么勤奋努力的,恐怕也就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了。不过,崇祯虽然非常努力,但方法却存在很大的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在他执政的十七年里,共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11个刑部尚书、14个兵部尚书,杀死7个总督、11个巡抚。
崇祯一朝最能治军的三个人分别是:卢象升(天雄军)、袁崇焕(关宁铁骑)、孙传庭(秦军)。皇太极从喜峰口攻入京畿,兵部尚书卢象升引天雄军来救,却因为崇祯的疑心得不到兵权,结果因为兵少被围,战死河北。后金设离间计,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结果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孙传庭剿灭农民起义军立下大功,却因受到怀疑而被捕入狱三年,后因朝中无人可用才将他放出来去对付李自成的起义军。而当时李自成军有50万人,而崇祯给孙传庭的只有5千残兵。最后孙传庭战死沙场,崇祯居然怀疑他是诈死,既不给抚恤,也不给谥号。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优秀的将领都被崇祯整的这么惨,剩下的谁还愿意出来卖命。
崇祯的节俭在历代帝王中是出了名的,甚至到了极端吝啬的地步。手下大臣们事情办的好,他只给很少的封赏或干脆就不给,只是口头表扬。但大臣一旦把事情办砸了,轻则杖责下狱,重则掉脑袋。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这种事谁干呢?因此到了崇祯朝后期,大臣们采取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态度。
除了多疑和吝啬外,崇祯还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死爱面子,不肯承担责任。崇祯十五年(1642),大明王朝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大臣陈新甲建议向满清求和,崇祯心里也觉得这个建议靠谱,于是就指示陈新甲秘密进行这件事。但后来这件事不小心走漏了风声,结果朝中的一群文官群情激昂,指桑骂槐的大骂陈新甲是汉奸、卖国贼。崇祯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又不肯自己承担责任,就把陈新甲给杀了。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名将孙传庭战死后,朝廷中有人给崇祯建议过南迁。这本是条很好的建议,崇祯心里也是一百个愿意。但这条建议被提到朝堂上之后,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其实大臣们都太了解崇祯的性格,南迁之后假如发生什么意外,比如北京失守之类的情况,到时候谁建议南迁的,谁就要被崇祯拉出去砍头。没有大臣的一再请求,崇祯身为天子,也不好意思自己开口说南迁,这事结果就不了了之。
崇祯和大臣们的关系最后就闹到了非常尴尬的处境: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自己爱面子,不肯承担责任。下面的大臣怕崇祯推卸责任,也不愿意做背锅侠。以至于崇祯身边连个奸臣都没有了。
崇祯在临死前的遗书上还写道:“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直至死前一刻,崇祯还是在推卸责任,却万万没想到,正是他自己一步步把大明王朝搞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