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今天,这位自学而成的一代文化巨匠以百岁高龄辞世。其人之才,人谓之“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钱锺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一代通儒。
撰文 | 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
饶宗颐(1917.8.9-2018.2.6)
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逝世,享年100岁。
“国学”其实只是个坊间用词,它不像数学、化学、文学等学科那样有明确的界定。不过,要给一个在历史、考古、宗教、艺术以及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的学界泰斗及书画大师、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饶宗颐先生冠以一个简单称谓,“国学大师”无疑是最恰当的选择。
饶宗颐(Jao Tsung-i)1917年8月9日出生于广东潮州,成年后取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他学贯中西,早年主治地方史志,中年兼治出土文献及中国历史,壮年又研究印度、西亚及至人类文明史,晚年仍致力于探讨中华民族精神史。他学术研究涉猎范围广博,囊括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史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敦煌学、中外关系史、中国艺术史、古典文学、目录学等十三大门类。他著作等身,主编各类书刊二十四种,出版专著及论文选集五十四本,学术论文五百三十九篇,文化类文章四百二十一篇,诗词集十多套,书画集四十多本,其中大部分收录在2009年出版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里,计有十四卷二十册。
饶宗颐特别专注研究敦煌学。此学问历史悠长邈远、内容博大精深,最初由陈寅恪建议命名。1944年,陈寅恪撰写了《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之所感》,自言:“寅恪昔年[1930年]序陈援庵先生《敦煌劫余录》,首创‘敦煌学’之名。以为一时代文化学术之研究必有一主流,敦煌学今日文化学术研究之主流也。”饶宗颐曾经多次考察敦煌、榆林壁画及楼兰、吐鲁番等地的木简文献及故垒残壁,留下丰盈论著,代表作有《敦煌白画》、《法藏敦煌书苑精华》、《敦煌琵琶谱》、《敦煌琵琶谱论文集》和《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他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释之于世,也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第一人。他在《我与敦煌》中说:“我一向认为敦煌石窟所出的经卷文物,不过是历史上的补充资料。我的研究无暇对某一件资料做详细的描写比勘,因为已有许多目录摆在我们的面前,如英、法两大图书目录所收藏均有详细记录,无须重复工作。我喜欢运用贯通的文化史方法,利用它们作为辅助的史料,指出它们在历史某一问题上关键性的意义。这是我的着眼点与人不同的地方。...所谓敦煌学,从狭义来说,本来是专指莫高窟的塑像、壁画与文书的研究。如果从广义来说,应该指敦煌地区的历史与文物的探究。汉代敦煌地区以河西四郡为中心,近年出土秦汉时期的简册为数十分丰富,尚有祁家湾的西晋十六国臣量陶瓶。又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敦煌郡所领的冥安县佛经题记。所以广义的敦煌研究应该推前,不单限于莫高窟的材料。”饶宗颐之所以敢于主张也能够研究广义的敦煌学,是因为他的知识覆盖远远跨越了中华国学。他不但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还深谙梵文甚至古巴比伦楔形文字。饶宗颐长期担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在香港举办过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主编过《敦煌吐鲁番研究》杂志。2000年,饶宗颐获中国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颁发的“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别贡献奖”。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富裕之家。祖父饶兴桐是潮州商会会长,父亲饶锷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是知名考据学家。成名后的饶宗颐经多方考证确认其祖籍为广东梅县松口镇。父亲饶锷开过钱庄,富甲一方,修建了潮州最大的书阁“天啸楼”,藏书万卷。饶宗颐自小秉承家学,由父亲训练写诗填词、学习骈文散文。少年的他总觉得小学内容简单无趣,于是经常逃学,躲在书楼里博览群书。1931年,饶宗颐从潮州城南小学毕业,进入广东省立第四中学(今汕头市金山中学)就读。不久父亲病逝,他随即辍学,秉承父业。他将父亲留下的诗文编成《天啸楼集》,并将父亲一篇遗稿编成《潮州艺文志》在《岭南学报》发表,从此知名。
1935年,饶宗颐接受了中山大学校长邹鲁聘请,任职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艺文纂修。
1938年,日寇南侵,中山大学迁往云南。饶宗颐拟绕道香港入滇,不料病倒香江。养病期间,他有幸认识了两位学者王云五(1888-1979)和叶恭绰(1889-1968)。王云五是中国大学教授,曾任北京教育司长和代理次长以及商务印书馆编辑总长和总经理,而叶恭绰曾任广东财政部长、铁道部长,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饶宗颐协助王云五编写了《中山大辞典》并撰写了《古籍篇名·提要》书稿,又协助叶恭绰编簒了《全清词钞》。他还编著了《广东易学考》、《尚书地理辨证》、《说文古文考》、《古史新证补》、《西汉节义传》、《金文平议》、《古史辨》第八册和史书《新莽史》。1940年,他完成了成名大作《楚辞地理考》。
1943年,饶宗颐任教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三年后转教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前身)。期间,他出版了《潮州丛著初编》和《徭山诗草》,并兼任《潮州志》总纂。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在此工作生活至离世。饶宗颐的后半生著作繁多,成果累累,不胜条列。据他自己归纳,其著述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代表作品有词学的《词籍考》、史学的《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敦煌学的《敦煌书法丛刊》和考古学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其中《词籍考》于1963年出版,是学术史上第一部以目录学和版本学的方法来研究词学的著作。《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于1977年出版,汇集了从春秋到明清各朝代有关正统论的材料,对中国历史上正统观念的产生和变化以及史学家们的争论作了全面考证和分析。月刊《敦煌书法丛刊》在1983年5月至1986年1月间出版,以书法角度从敦煌卷子中选出一批精品汇编而成,包含法藏汉文拓本和写本,兼及典籍文献和历史文书共一百五十二卷。饶宗颐为每一件选品撰写了翔实的考证和说明。《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两册则花了十年时间写成,其中运用了几个国家的甲骨资料,以占卜贞人为纲,将大事融会贯通,全面地展现了殷代历史原貌。该书奠定了饶宗颐在甲骨学研究的地位。
1952-1968年,饶宗颐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历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主讲诗经、楚辞、六朝诗赋、古代文论及老庄哲学。1968-1973年出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1973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直至1978年退休。此后保留终生荣衔英国语言及文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顾问、崇基学院荣誉院务委员和新亚书院荣誉院务委员。
在香港任教期间,他也曾兼职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1970-1971)、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法国高等研究院(EPHE)宗教学部(1979)、日本京都大学(1980)、澳门东亚大学(1981)、温州师范学院(1991)、复旦大学(1992)、广东美术学院(1993)、中山大学(1935及1993)、北京广播学院(1994)、杭州大学(1994)、深圳大学(1995)、韩山师范学院(1996)、厦门大学(1996)、华梵大学(1998)、南京大学(1999)、首都师范大学(1999)、武汉大学(1999)及北京大学(2001)。2009年1月,他获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1年,93岁的他还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社长,并于2013年获连任。
饶宗颐一生获得过海内外学界与艺坛多项重要奖项与殊荣,包括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奖(1962)、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永久会员(1963)、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1980)、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2)、法国文化部“艺术及文学军官勋章” (1993) 、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建院125年首位人文科学荣誉国家博士学位(1993)、香港岭南学院 (今岭南大学) 荣誉人文科学博士学位 (1995) 、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艺成就奖” (1997)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人文科学博士学位 (1999)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大紫荆勋章” (2000) 、俄罗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1)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3) 、香港科技大学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3) 、澳门大学人文科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4) 、日本创价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2006) 、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2010)、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1)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2) 、香港树仁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政府共同颁发“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3)、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2013)、香港大学最高荣誉“桂冠学人”首位获奖人(2013)、中山大学首届“陈寅恪奖”(2014)、山东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14)。此外,在2011年,紫金山天文台把1978年10月30日发现的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 9月29日,由岳麓书院和凤凰卫视及凤凰网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大典,把最高规格的“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颁给了时年97岁的饶宗颐。颁奖词说:“他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人谓之‘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钱锺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一代通儒。”
此外,饶宗颐还是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汕头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高等学府的名誉、顾问或客座教授。
饶宗颐一向主张“学艺双携”。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学巨匠,他古体诗和格律诗无一不工,尤精填词;骚赋骈散各种文体,皆擅其长。饶宗颐书法极好,2005年,他书写的《心经》由篆刻家唐积圣镌刻成“心经简林”,旁立于香港大屿山昂平大佛。饶宗颐还深谙音乐,在音乐文学和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宋季金元琴史考述》。1978年初,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在香港大会堂主办了《饶宗颐书画展》。同年,他又在曼谷举办了个人书画展。1994年,北京中国书画研究院展览馆举办了《饶宗颐教授书画展》。201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学艺融通—饶宗颐百岁艺术展》。2017年,中国美术馆专办了一次艺术庆展《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巡回展》。
在学习和继承饶宗颐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以及他在多个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门“饶学”。饶宗颐是首位编著词学目录和《楚辞书录》的学者,率先研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日书》、敦煌白画及写卷书法,最早将《盘古图》的年代推前到东汉,首次编录星马华人碑刻从而开创了海外金石学先河,也是第一位翻译及研究《近东开辟史诗》的中国学人。对他的学问称之为饶学,合情在理。2003年,香港大学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2011年,潮州韩山师范学院成立了饶宗颐研究所,创办了《饶宗颐研究》杂志;2012年,香港建筑了饶宗颐文化馆,广东东莞长安图书馆开设了饶宗颐美术馆;2013年,香港浸会大学建立了饶宗颐国学院并恭请他为永远荣誉院长,广州增城成立了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并创办了《饶学研究》杂志;2015年,澳门修建了饶宗颐学艺馆,广州开设了饶宗颐学术艺术馆,中山大学成立了饶宗颐研究院,山东大学成立了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2017年,深圳大学成立了饶宗颐文化研究院。今天潮州古城的颐园,也是一间饶宗颐学术馆所在地。
十分值得提及的是,饶宗颐一生敬业乐群,经常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挥笔书就“大爱无疆”,亲自为灾区筹款500万元。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他又写下“戚戚之情,哀哀我心。现捐款50万元港币以表微衷。”
饶宗颐成名之后,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超级大师”?他笑着说超级大师不敢当,但是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原因是没有上过大学,“因为大学能够学到的只是一两个门类,但是父亲给我打开的天空、建立的基础是无科不修。按照中国传统的做学问方法,其实是文史哲相通,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
饶宗颐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来不及看书,来不及烦恼”。
笔者参观《香港文化博物馆》“饶宗颐的故事”展览。背景说明:“饶宗颐教授坚信学者应该退而不休”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返朴》,科学家领航的好科普。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与生物学家颜宁共同出任总编辑,与数十位不同领域一流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一起,与你共同求索。关注《返朴》(微信号:fanpu2019)参与更多讨论。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返朴公众号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