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蝙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蝙蝠是多种病毒的天然宿主,天然宿主指的是病毒能够长时间存在于该生物身上,既不会被宿主消灭,也不会杀死宿主。所以在自然条件下,一只蝙蝠会携带多种病毒而不发病。
据科学家统计,在300多只蝙蝠体内,科学家一共发现了4100多种病毒,大多数病毒是不会感染人类,然而也有一小部分病毒突破了动物与人的界限,造成人类感染该病毒:比如:埃博拉,然而这种病毒,并不会导致蝙蝠生病。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蝙蝠感染病毒不会生病呢?
实际上,这可能与蝙蝠的飞行能力有关。我们知道,蝙蝠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皮膜,当它们飞行时,可以通过扇动自己的皮膜实现飞翔。
然而,即使人类制造出和蝙蝠一模一样的皮膜,人类却不能通过皮膜进行飞翔,这是因为飞行所消耗的能量,是陆地行走的3-15倍。
蝙蝠为了飞行,单位时间内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多,新陈代谢速度也越快,而新陈代谢越快,将会导致生物体温变高。
我们知道,哺乳动物的体温大多在38摄氏度以下,但蝙蝠的体温却达到了40摄氏度。
如果人类的体温长久保持40摄氏度,虽然能提高人体的代谢速度,但这会导致人体其他机制损伤,所以才会有高烧“烧坏脑子”。
但是蝙蝠又很幸运,它们的细胞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修复,而且,它们的免疫系统识别出病毒后,并不会与病毒激烈的战斗,而是较为缓慢的对抗病毒。
再加上病毒在高温环境中,虽然能够存活,但却不能繁衍,所以蝙蝠能够携带病毒,但却不会发病。
蝙蝠的病毒是如何感染人类?
虽然病毒能够导致人类生病,但我们必须要说,自然界能够感染人类的病毒种类有限。
在病毒家族中,有非常多的病毒种类,不同的病毒,能够感染的宿主也不同,比如:噬菌体虽然是病毒,但它的宿主是细菌,所以人类可以利用噬菌体来治疗由细菌引发的疾病。
之所以不同的病毒,感染的宿主不同,是因为病毒想要入侵生物细胞,需要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而受体相当于锁,病毒的外壳相当于钥匙,只有找到相匹配的锁,病毒才可以通过该受体进入细胞。
我们知道,生物亲缘关系越远,基因相似度越低,拥有相同类型的受体就越低,这导致能够感染动物的病毒,并不一定会感染人类。
但是,病毒是会变异的,一旦变异出能够感染人类的病毒,该病毒就会从动物身上传到人身上,引发人类患病。幸运的是,病毒的变异是没有方向的,就像“瞎猫逮到个死耗子”一样,病毒能够演化出感染人类的概率非常低。
其中有一些病毒,虽然已经演化出从动物到人类的感染,但不会人传人,比如:狂犬病,至今还未发现人传人案例。
但也有极个别的病毒,不仅演化出从动物到人类,还具有人传人的功能,比如:艾滋病、埃博拉、SARS等。
一旦病毒演化出人传人的功能,该病毒就可能在人群中大规模传染,最终导致全球范围内爆发。
人类为什么不消灭蝙蝠?
在纪录片《病毒为何致命》中,科学家会抓捕一些蝙蝠进行实验,但每次实验结束后,它们都会将蝙蝠释放到自然界中,在纪录片中,他们说:病毒与蝙蝠共生已经存在了几十万年,这是自然规律,虽然蝙蝠身上的病毒会导致人类感染,但这并不是蝙蝠的错。
我们知道,蝙蝠在自然生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能够捕杀各种昆虫,还会帮助花朵授粉,有些植物的果实,必须经过蝙蝠的消化道才可以萌发,一旦人类大规模消灭蝙蝠,将会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失衡。
再者,即使没有蝙蝠,自然界中的病毒也无处不在,它们即使不经过蝙蝠,也会传染到人身上,所以重要的不是消灭蝙蝠,而是如何预防。
目前,人类预防病毒的再次流行的方式是:收集足够多的病毒样本,一些大型的实验室会收集生物体内的病毒,并对该病毒进行基因测序,以便未来某一天该病毒在人类世界流行时,人类不至于对它一无所知。
目前最有效的阻止病毒的方式是:早发现、早隔离,比如,在第一例艾滋病出现时,如果人类能够早一些意识到它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阻止它的传播链,或许艾滋病将不会参与到人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