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
连日来,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备受关注。
无数医护工作者们迎难而上,
奋战在抗击新型肺炎第一线,
此时此刻,向他们致敬!
其中,知力君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学家——李兰娟。73岁的李兰娟院士和17年前面对SARS一样再次义无反顾地冲在了防疫最前线
李兰娟院士带领医疗队再次出征武汉,
救治危重症病人。
早在1月22日凌晨2点,
李兰娟院士就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
早上8点准时出现在院士门诊,
为患者看病。并在中午门诊结束后,
马不停蹄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
肺炎疫情的防控,
接受记者采访。直接划重点!李兰娟院士表示:1、病毒“56℃,30分钟,就死亡了”。2、乙醚、75%的乙醇、含氯的消毒剂都可以有效地灭活病毒。3、一定要吃熟的食物,不要吃生的食物。
作为我国传染病学领域杰出的领军人物,
李兰娟院士从事传染病临床、
科研和教学工作已经40多年,
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
还是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李兰娟院士领衔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在2018年1月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8年1月,李兰娟院士领衔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新发传染病防控史上第一次利用自主创建的“中国模式”技术体系,成功防控了在我国本土发生的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不仅避免了类似 SARS 的悲剧重演,还在控制MERS、寨卡等传染病的输入和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取得卓越成效,为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展现了“中国力量”。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从“跟随者”成了“领跑者”。
李兰娟家境贫寒,
自学成才当了“赤脚医生”。
那时的她才20岁,
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
只要有病人需要,
她背起药箱走家串户随叫随到。
1970年,李兰娟被保送
到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
(今浙江大学医学院)就读。
大学毕业后,因为优异成绩,
李兰娟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工作。
一次偶然的病例让她开始思考:
是否能根据重型肝炎发病机制,
利用体外循环装置、血液透析、
活性炭吸附滤过等技术,
设计一套“人工肝”支持系统,
暂时代替肝脏功能呢?
于是,她开始申请科研基金、
牵头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院
附属第一医院人工肝治疗室,
带着团队
开始了人工肝治疗技术的探索研究。
2001年,李兰娟(右2)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人工肝团队创建新型混合型人工肝系统,并初步进行临床应用。
经过十余年努力,
李兰娟团队终于攻克了一些关键技术,
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李氏人工肝系统,
治疗肝衰竭获重大突破。
不夸张地说,李氏人工肝
开辟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里程碑。
2016年6月“李氏人工肝”入选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旁人眼里,李兰娟身上有诸多令人羡慕的光环;然而,她却表示,对命运的感激、对工作的执着、对患者的温情、对家人的愧疚,才是最想让别人看到的。
“我们做科研,同时也希望能将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临床的应用,转化成救治病人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这样,科研最后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健康事业服务,才能促进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上文部分内容改编自《大美·中国女科学家》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