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作者借由贾雨村的口说有一类人:“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富贵公侯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就是偶然不幸,生在“薄祚寒门”,也一定会是出色的奇优名伶,不会默默无闻。在举例的时候,作者提到了一个人——唐伯虎。
贾雨村口若悬河,其实他所说的这一类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天才。所谓“天才”,就是被上帝的礼物砸中而显得与众不同的人。天才又分为两类,一种是合乎世俗的天才,一种是不合世俗的天才。这合乎世俗的天才,大概就是王守仁先生那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一生兼立德、立功、立言,仁、义、礼、智一应俱全。不合世俗的天才,有人会觉得是贾宝玉,但贾宝玉也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纵使有“才”,也是些“歪才”。真正有血有肉的不合世俗的天才应该是上文提到的唐伯虎。
很多人对唐伯虎的印象来源于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星爷曾经说过,他演的其实都是悲剧。这部电影的风格诙谐幽默,但主人公唐伯虎的命运却也是一波三折,而那个真真切切存在过的唐伯虎的故事,则更是一波三折。
唐伯虎本名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自号“六如居士”,又尝自称“鲁门唐生”。他出生于明朝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江苏苏州人。众所周知,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而父亲经商所积累下来的殷实家底也给了他很好的受教育机会。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年仅15岁的唐伯虎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中举人。一开始便走完了很多读书人一生都想走的路,一时之间名满姑苏。这个少年才子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转折点大约出现在弘治七年(1494年)。这一年,唐伯虎的父亲去世了。而在其后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唐伯虎的母亲、妹妹、妻子、孩子相继去世。在疾病和死亡的接连打击下,唐家开始败落。26岁的唐伯虎仿佛失去了全世界,唯独收获了鬓边的白发。
唐伯虎的好友不忍心看他就此颓废下去,就劝他去参加科举,用自己的才华光耀门楣。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去参加科举考试。他的才华在当时是受到公认的,但是在备考期间,唐伯虎眠花宿柳,放浪形骸,并且态度十分狂妄,引起了考生甚至是主考官的反感。
在这一次科举中,唐伯虎上交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但不幸的是,一位与他关系很好的考生徐经因作弊被人揪出,唐伯虎因不受大家待见,所以也不明不白地就被冠以作弊嫌疑,不但考试成绩作废,还锒铛入狱。后来发现唐伯虎作弊查无实证,于是放了出来,但并没有给他恢复名分,而是贬为浙藩小吏。这也就意味着唐伯虎永远丧失了科举考试的资格。
科举路断,这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也差不多是走到尽头了。唐伯虎终究没有去做那个九品小吏,而是开始了卖画为生的日子。
后来,宁王朱宸濠向唐伯虎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到宁王府中担任幕僚。困顿之中的唐伯虎需要被肯定,也需要被解救,他放下了文人的骄矜来到宁王府,可结果却发现宁王在密谋造反。也许是不敢冒这个险,也许是不想做这个乱臣贼子,反正,他想要逃离。可是他能怎么逃呢?总不能去告诉宁王,“我发现你的计划了,我不想跟你干”吧!
对于普通人来说,上了贼船,骑虎难下是件很郁闷的事,但这却难不倒唐伯虎。他开始装疯卖傻,甚至不顾尊严,扒光了自己的衣服,一丝不挂地招摇过市,终于让宁王相信他就是一个疯子。宁王不会放过唐伯虎,却不会收留一个疯子。最终,唐伯虎被逐出宁王府。
逃离宁王府成了唐伯虎最后一次为自己争取。从那以后,他彻底过上了卖画、种花的隐居生活,和一个愿意跟他一起吃苦的女子一起,一直到死。“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一首《桃花庵歌》成了唐伯虎晚年的心路写照。虽然这首诗中仍处处彰显着狂放不羁的豪迈,但字里行间中也透露出唐伯虎对人生的无奈和失落。
唐伯虎当然不如王阳明,至少他没有让人看到他治国安民的本事,也没有让人看到他的大智慧。有人说唐伯虎的悲剧是因为他恃才放旷,不懂收敛。或许是这样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处世之道上,这个天才少年是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才勉强得了一个及格分。但是谁又不是这样呢?谁会一开始就知道世上所有的规矩和道理呢?在扒光了自己的衣服从宁王府出来的那一刻,这个惊才艳艳的男人一定是明白了——天赋和才华都未必是值得夸耀的东西。
孟子被引用最多的话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可唐伯虎的事实却告诉我们,有时经历了所有的这些,你还是不会迎来所谓的“大任”,可能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世上的“大任”都是有数的,既然已经有人去匡扶天下,那么就有人明珠暗投。你只是被苦难磨去了所有的脾气,磨平了所有的棱角,写了太多碑文,经历了最多的生离死别,然后说——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