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白俄罗斯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是白俄罗斯第一篇,将来会有更完整的经历与感受记录。

在白俄罗斯呆了四天,最后一晚,我坐火车离开明斯克,前往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

在火车上对面坐的白俄罗斯哥俩,一个12岁一个19岁,他们的爸爸出生在法国,应该是明斯克的上层,在教育安排上颇具视野,东西分别布局。

哥哥在俄罗斯著名的飞行学院学飞行驾驶,弟弟在立陶宛维尔纽斯(我们现在火车开往的地方)读小学。这次一起前往维尔纽斯,是哥哥送弟弟选入学安顿,然后再自己飞往俄罗斯。

我们聊天的开启,是因为弟弟睁着大眼睛一直毫无顾忌的看着我,我看书,玩手机,还是睡觉,他都盯着我。

孩子就是这样,不会顾忌面子和别人的看法,就连全民不敢和外国人产生眼神交流的朝鲜,只有小孩子会笑着对你打一声招呼。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哥哥用的iPhone XS,弟弟用的iPhone 7,此外,两个iPad,一人一个,在白俄罗斯现在的经济条件和数码产品使用现状下,并不多见。

我问哥哥,飞行学院毕业后要去哪里工作?俄罗斯?白俄罗斯?还是欧洲。

果断的回答:要去法国工作。后面他补充了一句,因为我爸爸是法国出生,所以我会法语。

火车要开出白俄罗斯国境线时,白俄的边检上来检查护照,我是外国人,对于我的程序,10秒就过了。

然而,白俄警察对他俩的证件查看得特别严,竟然拿着放大镜看了十几分钟,各种盖章的签证材料一张一张翻看。像是老师在批改作业,眼神里全透露着提防与怀疑。

在这期间,哥哥也战战兢兢的一直在回应他们提的各种质疑与问题,在拼命证明他们这次出国的目的合理。

总结检查完毕,哥哥对着我吐了舌头,并夸张的长嘘了一口气——看得出来,刚才那十几分钟,他面对自己国家的公务员,也是非常的提心吊胆,担心过不了这一关。

事后,哥哥解释,之所以这么严格,查了这么长时间,因为他们国家是在严防居民流向欧盟,因为白俄人现在也在用各种方式离开祖国。。

在边检检查他俩的护照时我才发现,12岁的弟弟,已经有两本护照,一本法国一本白俄罗斯。

从地理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是距离俄白乌国界线最近的欧盟国家首都。

白俄罗斯如今可以说是俄罗斯的附属国,甚至两国可以比喻成邦联一体的一个国家——从莫斯科到明斯科,不需要边检检查,大量的白俄罗斯人,如今也在莫斯科工作上学,莫斯科几乎是白俄罗斯的第二首都——作为两个体量并不小的主权邻国,在世界上,这样的国际关系极为罕见。

而白俄罗斯,紧临着如今极度仇俄的波兰与波罗的海两国。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更是离这条欧盟边境线地理距离上最近的一个欧洲首都。坐火车从明斯达到维尔纽斯,只需要两个小时。

立陶宛—白俄罗斯的边境线,就像二十一世纪的新铁幕,一边是白乌人心所向的所谓自由世界,一方是恪守千年的大罗斯民族凝聚与认同。

我觉得那几位边检警察也挺可怜的,他们的外表很凶,在不可置疑的姿态背后,我又仿佛能看见他们的无奈,不得不这样做的立场与处境——外在的凶悍,是自己给自己证明正义,推进工作的武器。

白中两国,现在关系很好,好到超出我的意料——飞机场、火车站甚至是路上的药店,到处都是中文的标识,亚洲国家以外除了巴黎机场,这是我见过中文占有率最凶悍的国际机场。

甚至连ATM机都被银联的标识覆盖着(在国外,VISA和MASTER CARD才是主力),银联这么风光,这是我第一次见到。

据说当地媒体从不让报道中国的负面。

以下两图来自明斯克的万豪酒店,连行政酒廊的食物都配有中文介绍!

但是,这种亲密明显的是自上而下的关系友好,因为在这里正常生活的中国人并不多(留学生多,因为学费便宜,但他们绝大部分也不会留下来),两国的产业联系,经贸合作,也并不频繁与互补。

这样的友好,让我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友好,同样是自上而下的友好,中国人对这个国家还很陌生,但媒体铺天盖地的友好宣传和电影输出就到来了。

结果也是显而易见,这种友好很容易翻脸。在得到巨大的资助后发生了中美建交事件,阿尔巴尼亚于是立即离中国远去了,“朋友”还变成了仇人。

白俄罗斯机场的工作人员,制服还是非常的“苏联”,而大盖帽的苏式制服,在三年前已经在乌克兰被全部抹去,换成了西式的贝雷帽。

在白俄罗斯,这样汹涌的潮流似乎也显而易见。政治强人卢卡申科自苏联解体后,一连当了5任总统,他拒绝西方式民主,引发了西方社会的广泛争议。

白俄罗斯也因此被西方丑名化为“欧洲朝鲜”(尽管网络自由的白俄远比朝鲜要开明),“欧洲最后的独裁国家”。

当老总统若不在了,将来路会通往何方?

白中关系会如何发展?而这些最后的铁幕背后的东斯拉夫人,是否会走得比二哥乌克兰更加的义无反顾?

写于重回欧盟怀抱的,大雪交加的立陶宛首都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