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王蝙蝠随身携带100多种病毒,为什么自己不发病?

当人类了解的越多,越觉得人类知道的太少了。

我们知道,世界上好几次流行病都和蝙蝠有关系,据了解,前段时间的猪瘟,以及17年前的SARS,自然宿主都是蝙蝠,甚至连这次的病毒,自然宿主都可能是它。

那么问题来了,蝙蝠这么毒,为什么蝙蝠自己不生病?

蝙蝠与病毒

自然宿主是指,为病毒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其他生物虽然也会携带病毒,但病毒会对其他生物造成损伤,甚至是死亡,所以自然状态下,这些生物会很快的死亡。然而自然宿主不同,它们可以长期携带病毒,自身却不发病,蝙蝠就属于这一类。

再加上蝙蝠属于群居生物,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病毒也在相互交流,这有可能导致同一种病毒能够快速在蝙蝠群体中扩散,而同一只蝙蝠也可能携带多达百种,甚至上千种的病毒。

这么多病毒,之所以没有导致蝙蝠生病,可能和蝙蝠的飞行能力有关。

蝙蝠与飞行

我们知道,蝙蝠属于哺乳纲,鸟类属于鸟纲,所以蝙蝠的身体结构更接近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之所以没有飞上天空,是因为飞上天空所耗费的能量是在陆地行走的3-15倍,哺乳动物生产能量的效率,跟不上飞行时消耗的效率,所以哺乳动物大多数不会飞。

然而蝙蝠是个例外,蝙蝠是哺乳家族中唯一会飞的动物,它们为了飞,提升了自己生产能量的效率。

生物生产能量的效率和酶的催化反应有关,酶催化反应越快,生产能量的速度就越快;酶催化反应越慢,生产能量的速度就越慢。而酶的催化反应和温度有关系,当体温升高时,酶的催化反应就越快。

蝙蝠的飞行能力,有一部分原因得益于它们的体温高。我们知道,哺乳动物体温很少有超过38摄氏度,而蝙蝠的体温却可以保持在40摄氏度,和鸟类体温相似。

但是,体温高也会导致身体部分机能损坏,比如:人类如果长时间保持在40摄氏度,那么人类身体机能会损坏,严重会导致死亡。

然而蝙蝠却是个例外,蝙蝠在演化过程中,很有可能基因突变,意外获得了强有效的DNA修复功能(该结论为假说,还没最终确定),当其中一个细胞受损时,身体里会有新细胞替代该细胞。而这也可能是蝙蝠很少得癌症,以及长寿的原因。

由于强有效的DNA修复功能,所以蝙蝠体内的干扰素一直开启,而人体的干扰素只有当病毒入侵时才会开启。

但是,蝙蝠体内的干扰素并不能真正的清空病毒,而是温和的与病毒“和谐相处”,也就是说蝙蝠的身体就相当于毒蛊,各种病毒到它们的体内后既不会死亡,也不会大规模感染,所以蝙蝠能够携带众多病毒,却不感染。

蝙蝠病毒与传染

在自然界中,蝙蝠的分布范围非常广,而且种群数量多,是哺乳动物第二多的生物,再加上蝙蝠拥有飞行能力,所以传播病毒的能力强。

当生物被蝙蝠叮咬,或者接触到蝙蝠的粪便、 吃剩的猎物后,有可能导致该生物染上蝙蝠所携带的病毒,比如:狂犬病毒。

一旦生物染上狂犬病毒,在10天-20天左右就会发病(很少有超过1个月),当处于发病期的狗狗猫猫叮咬人类后,就可能把狂犬病毒传播到人类身上,从而造成人类感染。

然而,蝙蝠虽毒,自然界却有制敌克胜的方法,那就是食腐动物的胃。

我们知道,大多数食肉动物并不食腐,而且还有一部分食肉动物会避免吃生病的生物,当某个生物被蝙蝠所携带的病毒感染后,过一段时间会生病,甚至死亡。

当生物死亡后,食腐动物会闻讯赶来,食腐动物之所以可以食腐,是因为食腐动物体内的胃酸很强,能够杀死大多数病原菌,所以它们即使吃带有病毒的腐肉也不会生病。

而携带病菌的肉类被食腐动物吃掉后,经过胃酸的处理,被食腐动物排泄出来的物质虽然仍有一部分病原菌,但病毒的数量已经下降,不会造成生物大规模感染,所以自然界内很少爆发大规模流行病(并不是不会爆发)。

按理说,蝙蝠属于夜行动物,出没的地区是较为僻静的环境,生存区域和人类并不重合,不会造成人类大规模感染。

然而野味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人类不仅吃野味,有些地区还把蝙蝠当作野味来吃,甚至有人饲养蝙蝠来贩卖,就这样,蝙蝠身上携带的病毒有些经过中间宿主,比如:果子狸;有些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给了人类。

这种事情,历史上已经出现很多次,然而我们每次都没能从历史中获取教训。希望这一次,我们能铭记教训,拒绝野味,拒绝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