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王蝙蝠携带100多种病毒,为啥自然界没有爆发疾病?

2003年的SARS,科学家发现这个病毒的宿主原本是蝙蝠。而且不仅如此,蝙蝠体内还藏着大量的其他病毒,比如:MERS,狂犬病病毒等。

不仅如此,要说这个蝙蝠携带病毒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它们接触的动物其实非常多,可为什么只有人类深受其害,而其他生物没有影响呢?

毒王蝙蝠专挑人类下手吗?

在自然界中,蝙蝠随身携带的病毒并不只针对人类,实际上所有的生物都有可能感染,比如:17年前SARS,并不是人类直接接触蝙蝠感染的,而是通过中间宿主果子狸。

果子狸染上病毒时,并不能像蝙蝠一样与病毒“和谐相处”,而是会发病,身体机能下降。在自然环境下,果子狸患病后很容易导致行动速度变慢,对环境的敏锐度下降,这将让它们很容易被天敌捕食;再者,有些果子狸患病后在自然状态下会死亡,死亡后的尸体会被食腐动物或者微生物所分解。

而食肉动物之所以能够吃肉,是因为食肉动物的胃酸PH值较低,也就是酸性强度大,能够杀死大多数病菌。食腐动物的胃酸酸性最强,能够杀死大多数病毒,所以食腐动物即使吃腐肉也不会轻易生病。食草动物由于胃酸PH值较高,不能杀死肉类之中的病菌,所以食草动物吃草能够避免肉类中的病毒。

当患病的果子狸被食肉动物捕食后,食肉动物或者食腐动物的胃酸能将果子狸体内的病毒杀死一部分。

所以,在自然界中,病毒虽然会扩散,但通过食肉动物以及食腐动物的控制,能够有效将病毒遏制。

之所以人类容易染病,是因为人类属于群居动物,社会交往密切,又没有食肉动物控制,所以很容易爆发。

动物会爆发流行病吗?

在自然界中,动物也会爆发流行病。

首先是因为,有一些动物属于群居生活,当其中一只接触到病毒并染病后,会传染给自己所在部落的其他成员。

我们要知道,大多数病毒在潜伏期时,并不具备传染性,这是因为当生物体内的病毒数量较少时,不会对生物个体造成严重的损伤,所以该生物不会表现出症状,比如:发烧。

当生物个体积累的病毒数量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造成该生物患病,而此时由于病毒浓度高,所以也具备了传染性。这种病毒,一般会被很快的消灭,因为当生物发病时,食肉动物就会及时地吃掉对方,避免了病毒的传播。

但也有极少数病毒,在没有症状时就具备传染性,这种病毒就可能在生物种群中大规模传染。幸运的是,大多数生物的繁衍速度较快,大多数生物在1-2岁就达到了性成熟期。

生物每繁衍一次,后代就会发生1-3个基因变异,所以繁衍速度快造就了它们种群的基因变异速度快,如此快速的基因变异有助于一些后代演化出抗病毒的基因。比如:澳大利亚的兔子泛滥成灾,当初澳大利亚政府向兔子播撒了一种专门针对兔子的病毒,该病毒造成了当地95%以上的兔子死亡,然而一小部分兔子演化出了抗病毒基因,从而活了下来。再加上它们繁殖速度快,没过几年当地兔子又开始泛滥成灾。

传染病还会爆发吗?

虽然我们都不想再经历一次传染病,但根据科学规律,传染病还会再次卷土重来。

这是因为病毒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而且非常容易变异,之所以容易变异是因为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相对于DNA的双螺旋结构而言,RNA只有一条链条。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RNA链条上的碱基每复制100万次时,就会发生一次复制错误,也就是基因变异;而DNA链条上的碱基对每复制10亿次才会出现一次错误,也就是说,RNA复制错误的概率是DNA的4-5个数量级。

再者,病毒的自我复制速度非常快,大概6-8个小时就可以自我复制一次,也就是说,24小时内,病毒就可以在生物体内繁衍3代。

基因变异的概率高,再加上繁殖速度快,这些都造成了病毒变异的速度非常快。

再加上人类近些年频繁和野生动物接触,导致病毒从其他动物传染给人类的概率增加,所以传染病还会卷土重来。

其次,科学家研制病毒疫苗,只会在病毒已经出现时去研制,而不能未卜先知的预测下一次是什么病毒传染给人类,所以一旦再有类似的病毒,人类还会面临今天的局面。

为了减少感染病毒的危险,我们能做的只有:拒绝野味,减少野外动物的接触,不要吃未经食品安全检疫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