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同盟关系是美国为实现称霸全球,在亚洲与日本建立起来的安全保障体系。其实,日本并不愿甘当“小弟”,但无奈一个没有国防军的国家,没有多大的“反抗”空间,也只好在各方面都与美国保持一致、“唯命是从”。
美国对日本即利用又打压的关系,也揭示了两国之间的“恩恩怨怨”。一战前,日本利用美国的援助,迅速称霸亚洲;反过来,美国也为实现控制亚洲,也需要一个亲美的国家。要想弄清楚他们之间的“是非曲直”,还要从美军侵入日本说起。
日本在一战前,能够称霸一方,多亏美国的“入侵”。
1853年,刚刚跻身于大国之列的美国,也和其他列强一样,实行对外扩张政策。他们派出4艘军舰闯入日本,一个落后的农业岛国无力反抗,只得求和。随后的俄国、英国也接踵而来,与当时的晚清政府一样,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面对入侵,日本没有选择反抗和“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向西方社会学习和“靠拢”,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明治维新”。日本人的“好学”,自然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可和扶持,同时,对晚清洋务运动的挤压,却显示出其背后深层的战略意义。
首先,有利可图。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弹丸之地、民风刁蛮,没有多少油水,而隔海相望的中国,却有着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是列强们眼中的“盘中餐”。于是,支持日本的明治维新,阻挠晚清的洋务运动,符合他们的利益。
其次,需要在亚洲培养一个亲西方的势力。日本是亚洲最早认同西方价值观的国家,甚至其文化也在迎合西方人的喜好。为了更好地控制亚洲,需要建立一个“桥头堡”,充当他们的“马前卒”,而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具备这样的战略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牵制俄国。俄国作为一个欧洲大国,是美、英等国眼中最具威胁的对手,日本的兴起可以很好地与之抗衡。因此,他们多年来采取积极地扶植政策,使之迅速成为亚洲“最不安分的国家”。
甲午战争前夕,美国为日本提供了入侵台湾的轮船,英国废除了对日不平等条约,甚至日俄战争的一半经费,是由英、美两国以借款的方式提供。当然,日本也在利用美、俄之间的矛盾,争取更多的经济援助,达成自己的对外扩张目的。
然而,西方国家扶持起来的日本,成了反咬他们一口的“白眼狼”。
“明治维新”,是日本全面吸收西方文化的一段时间,他们学习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国内经济。在对外实行的“开拓万里波涛”战略中,其“大陆政策”就是入侵朝鲜、中国和打败俄国。在英、美等国的帮扶下,他们发动了甲午战争。
已经在武器和战术方面,完全西化的日本陆、海军,“轻轻松松”地赢得了胜利,羸弱、无力的清王朝被迫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获得的赔偿和掠夺的价值,大约有3.2亿两白银,相当于其4年的财政收入,这是日本崛起的“第一桶金”。
更让他们高兴的是,辽东半岛等地划入了日本版图。然而,《马关条约》签订仅过了6天,俄国为阻碍其向东北伸张势力,联合法国和德国进行干涉。日本权衡利弊后,最终放弃了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彻底打破日本人侵占满洲的企图,并使俄国加强了在远东的力量。不甘心失败的日本人,重新整军备战,十年后发动了日俄战争。出乎意料的是,这场大多数国家都估计日本必败,“以小博大”的战争,居然打赢了。
一个崛起的岛国,能够打败当时号称世界陆军第二、海军第四的俄国,这让日本上下欢腾不已,不由得飘飘然。按照“开拓万里波涛”战略构想,大陆政策已完成,下一步的海洋扩展就是太平洋,这不可避免地触动了美国的利益。
野心膨胀的日本人,在战争结束后,并未遵守向美国开放满洲和朝鲜的承诺。对美国人来说,这分明就是一记响亮耳光,被自己喂养壮大的“白眼狼”,反咬了一口。美国迅速反应,一面限制日本移民政策,一面派出16艘万吨战舰前往岛国,炫耀武力。
美国要用武力震慑一下自己扶持起来的“新对手”。
1907年12月,美国舰队来到日本,在场的人们无不惊愕于万吨战舰的威武,纷纷对美军官兵表示“热烈欢迎”,而日本政府“谦卑”的表示,尊重美国要求的“开放政策”。两国的紧张气氛骤然缓和,这就是美国人称道的“大棒政策”。
这件事,让日本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与大国还相差甚远,要想称霸太平洋,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在他们看来,美国是阻碍其成为太平洋霸主的最大障碍。于是,日本决心举全国之力,“勒紧裤腰带”,开始发展海军。
一是,坚持《英日同盟条约》,学习英国先进技术。日本开始兴办教育,与英国军方进行合作交流,不断派员前往进修、学习,甚至延长《英日同盟条约》10年,并购买英方战列舰,以及引进相关技术,进行仿制;
二是,利用一战,大力发展工业。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站在了英国一边,除了将当时德国控制的青岛和密克罗西亚占为己有外,就再也没有像样的仗了。却因为大量的战争订单,日本的工业产值在5年内翻了一番,成为工业强国。
让美国不放心的是,日本似乎没有停止造舰的意思。到了1921年,他们已拥有10艘战列舰,而美国也不过17艘。按这个速度看,赶超美国也就是一、两年的功夫,这可是个巨大威胁。于是,威胁日本停止造大舰,“你建一艘,我建四艘”。
最终美、英、日三国签订了《华盛顿条约》,将三国海军的吨位和大船比例,限定为5:5:3。尽管《条约》各方在长达15年内,都没有再增添战列舰,但《条约》明显是美国以超强经济实力,对日本所做的一种限制,这引发了日军少壮派的不满。
特别是裕仁登基后,他网罗了包括冈村宁次、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在内的一大批少壮派,他们对畏惧美国的元老重臣们十分不满,痛下杀手,并叫嚣发动战争。从而,养成了日军中“以下克上”的毛病。
1929年,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欧美陷入混乱,日本也好不到哪里去。少壮军人叫嚣战争的呼声越来越高,并逐渐掌握高层权力。不久,就发动了“9.18事变”,挑起了侵华战争,而美国因孤立主义听之任之,太平洋越来越不太平了。
日本人将西方“弱肉强食”的殖民观念,与本土的武士道精神结合起来,形成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与其说美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养虎为患”,倒不如说日本根本就是一条“喂不熟的狼”。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