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起火超过了蒸汽机。
发现火使用火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对火的掌握将人们与野兽区分开。
现代的厨房由各种家用电器和燃气灶霸占,已经很少手工生火,即使在偏僻的地区,仍然需要烧火做饭的地方,引火也只需打火机轻轻一按,就能够轻易点火。
生火工具已经脱离了最初的职能——满足人们饮食和取暖的基本生活需求,变成了抽烟或者点蜡烛时的消遣工具。
而在古代,生火工具是事关衣食住行的重要物资,那么在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生火的呢?
上图现代仿制的钻木取火工具
1、钻木取火
原始人类最早的火种应该是大自然的恩赐,雷击树木产生的火被发现可以用来加工食物。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民食果蓏(luo,三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燧人氏钻木取火就来源于此,这种方法让人们即使在没有雷火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己生火。
钻木取火到现在为止还被用于野外生存,著名的野外生存专家贝尔曾多次在节目中展示,但这种取火方式如果没有技巧的话大部分人都不能成功,并且在揉搓木棍的过程中还会对手心造成伤害。
上图火石
2、古代版火柴
我国最早记载的火柴于公元577年由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宫女发明,用木棒蘸取易燃的硫磺或者直接将硫磺粘在木棒上,把这些木棒靠近火石,利用火石撞击产生的火星引燃。
这种古代版火柴后来被传入欧洲,西方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火柴进行改革,1827年英国人沃克将三硫化锑和氯酸钾粘在木棒上,在砂纸上用力划就能通过摩擦生热来引火,因此他被认为是现代火柴的发明者,但是这种火柴极易自然,后经过几次改革。
1855年瑞典人将红磷涂在火柴盒上,硫磺和氯酸钾粘在木棒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分开使火柴性能趋于稳定,后来清末这种安全火柴传入中国,因其低廉的价格和实用性迅速在中国流行,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舶来品,称之为“洋火”,现代火柴的制作原料和流程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连火柴都无法生产,因此直到现在老一辈的人称火柴还是“洋火”。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发表于1846年,说明那时欧洲的火柴已经大面积生产并使用。
上图近代生产的火柴
3、火寸条
北宋名臣陶谷在《清异录》中提到过“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有时夜里要起床,光点火都要很长时间,于是有人用杉木条整个放在硫磺里侵染,储存起来备用。那时的人们将此称为引光奴,后来这种东西进入市场售卖,更名为火寸条。
元朝明初的学者陶宗仪在《辍耕录》里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陶谷和陶宗仪说的已非常接近现代火柴,因此有人说这才是火柴的原型,但这时候的火寸条自身不能生火,同样需要火刀火石撞击产生的火星才能生火,这种火寸条其实更像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火柴的改良版。
上图火折子
4、火折子
火折子,被称为古代黑科技。
一提到火折子,人们脑海中立马能浮现很多场景,影视剧中经常见到人们拿着火折子拔了盖子以后轻轻一吹,小火苗就立马冒了出来,简直是古人居家旅行的必备神器。
火折子的使用原理非常简单,利用了化学上的复燃——即可燃物在缺氧环境中不彻底熄灭,一遇到富氧环境就能够重新燃烧。
虽然原理简单,但火折子制作起来却很麻烦,古人将白薯蔓在水中浸泡后取出捶打,而后加入棉花芦苇等再次浸泡捶打,晒干后加入硫磺、硝石、松香等易燃物,最后取出拧成绳子用纸裹好,点燃后放入竹筒里盖上盖子,人为造成缺氧使之不能充分燃烧,等到用的时候拔开盖子吹燃或者摇晃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就能复燃。
由于原料昂贵制作过程复杂,古代一般只有权贵才能用得起火折子,所以古装电视剧中穷人家还用火折子是不符合实际的。
上图镶银蝙蝠的清代火镰
5、火镰与火石
虽然将火镰与火石放在最后,但它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古人发现并使用,而后凭其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生火方式,《水浒传》中第84回就写到:自有引火的药头、火刀、火石、火筒、烟煤藏在身边。
火镰与火石组合实际上包括的不仅只这两样,还有火绒和火煤,这四样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生火设备。
火镰是一种贴切的形容,但是并不代表就是镰刀的样子,实际上火镰是片状的铁片或者钢片,刀刃之外被皮革包裹,防止敲击火石时手被震伤,此外还会在片身上打孔穿绳方便外出携带。
火石是民间的叫法,它的学名叫燧石,是一种质地非常坚硬密实的硅质岩石。人们普遍认为能生火的火石应该是红色的,其实不然,真正的燧石大多是灰色、黑色。有些地方没有燧石还会用鹅卵石代替,鹅卵石通常质地也较为坚硬,成分与燧石相似。
火镰用力敲击火石,能够产生火星,但这些火星远不足生起明火,这时需要火绒,根据地域差异火绒的原料也不同,有用艾蒿嫩芽做的也有用麻杆芯等做的,但共同点都是质地蓬松,极易引燃。
火绒碰到火星后不能形成明火,还需要火煤加入来引燃,这个过程类似于冬天农村烤火时在冒着青烟的火源上放点易燃物,再轻轻吹燃。
上图燧石火镰取火
火镰与火石生火虽然麻烦且不易,但价格相比火折子来说便宜不少,因此现代火柴在中国大面积使用之前,古人多数是这种生火方式。由于火镰对于日常生活的必要性,清代时火镰还是定亲的聘礼。
相信现在不少人家里还能找到老一辈人用过的火镰火石。
不管是有钱人用的火折子还是底层百姓用的火镰火石这些,对于古人来说生火远不如现在方便。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非常多,但大多处于雏形的状态,缺乏改进和提炼,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屏障遮在实用性与科学总结之间,使中国古代科技始终处于雾里看花的阴影里。
文:尔雅
参考文献: 《清异录》、《辍耕录》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