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来源是野生动物!最该知道的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有哪些?

2020年1月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

另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1月22日召开媒体见面会。会上,同济医院呼吸科主任赵建平、感染科主任宁琴、急诊科ICU主任李树生对媒体宣布:经过病毒序列比对分析,推测新型冠状病毒病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是法定传染病中的一类传染病,主要是指那些以动物(包括节肢动物)为传染源、可以不依靠人而独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传染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典型的区域性、明显的季节性和职业相关性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体以野生脊椎动物为宿主,由于病原体只在特定的生物群落中循环,而特定的生物群落只在特定的地区出现,这就导致了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典型的区域性。

自然疫源性疾病中病原体的传播要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因媒介的数量变动、活动性等都随季节改变而改变,受温湿度影响很大,因而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动物或人间的流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自然疫源性疾病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比较显著,如垦荒、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活动常破坏或改变原来的生物群落,使病原体赖以生存、循环的宿主和媒介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因而能够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增强、减弱或消失,甚至引来从前本地并不存在的新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宿主

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宿主包括脊椎动物甚至一部分无脊椎动物,如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可以说绝大部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是啮齿类,如鼠疫、森林脑炎、出血热、恙虫病等均以啮齿类动物为宿主。

我们将其分为主要宿主、次要宿主、偶然宿主三类。例如旱獭、黄鼠是鼠疫的主要宿主,即病原体长期循环保存其种群的宿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主要宿主,自然疫源性就不存在。

次要宿主对于保持自然疫源性不起根本作用,但可由它造成疫病流行,对人类威胁很大,特别是一些家野两栖型的次要宿主,由于接触人的机会多,常常成为疾病在人间流行的主要传染源,如鼠疫的次要宿主小家鼠。

偶然宿主,如其名日偶然参与动物病流行,有时可以感染人类,造成流行。在许多自然疫源性疾病中,人也可以成为偶然宿主。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媒介传播方式

一为机械携带而传播,最常见的是肠道传染病,如苍蝇传播的痢疾、霍乱等。

二为经虫媒吸血型传播,主要有疟疾(蚊)、黑热病(白蛉)、腺鼠疫(蚤)、流行性斑疹伤寒(虱)等。

三为虫媒生物性传播,即虫媒吸血传播中节肢动物不仅起传播病原体的媒介作用,在多数情况下节肢动物还是病原体的宿主。

土拨鼠

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被细菌感染的鼠蚤为媒介,经人的皮肤传入引起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引起肺鼠疫,病死率极高,是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之首,也是国际检疫传染病。

传染源和保存宿主主要是野鼠和其他习生啮齿类动物,以黄鼠和旱獭最为重要,可以将鼠疫耶尔森菌保存过冬,并引起鼠间鼠疫。黄胸鼠和褐家鼠虽然不能长时间保存鼠疫耶尔森菌,它们一旦卷入鼠间的鼠疫流行,由于其与人类生活环境接触密切,可能成为人间鼠疫最直接的传染源。

鼠疫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蚤类,构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其次是在人类剥食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第三是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以借助飞沫构成人-人之间的传播,并可以造成人间鼠疫大流行。

炭疽

炭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炭疽杆菌从皮肤侵入而引起皮肤炭疽,是皮肤坏死形成焦痂溃疡与周围肿胀和毒血症,也可引起肺炭疽或肠炭疽。其传染源主要是食草动物牛、马、羊等,人与人的传播很少。传播途径为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的皮、毛、肉、骨粉或涂抹染菌的脂肪而引起皮肤炭疽;吸入带芽孢的粉尘可以引起肺炭疽;进食带菌肉类可引起肠炭疽。

潜伏期皮肤炭疽一般1-3日,可长至12个月;肺炭疽可短至12小时;肠炭疽可短至12-18小时。炭疽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和季节性,常多见于牧民、农民、屠宰与肉类加工和皮毛加工工人以及兽医等,夏季因为皮肤暴露较多而容易受到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症出血热,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人可以同过接触鼠类的排泄物经由呼吸道、消化道和直接接触等方式被感染,孕妇感染之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流行性出血热具有典型的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主要分布在亚洲,四季均可发病,但是以11月至次年的5月为高峰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传染源可以是人和动物(猪、牛、羊、马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主要传播媒介是蚊虫,多在夏秋季流行,患者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病患者常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严重者可有后遗症。由于成人感染乙脑后大多数不发病,呈隐性感染,感染后也能获得比较持久的免疫力,因此,患病的人群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期在每年的7~9月。

禽流感

大多数的家禽、野禽都可以被感染,而最敏感的是鸡和火鸡,鸭、鹅及其他水禽多为隐性感染。当水禽和旱禽混合饲养时,能够造成交叉传播,野生与饲养的水禽可以通过共同的水体相互传播。人感染后主要为发热、咽痛咳嗽,并且能引起某些病例迅速衰竭的过程,形成病毒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禽流感与流感相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首先,要了解自然疫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媒介动物情况,这对于研究制定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治对策能够起到决策作用。因而我们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医学地理数据库,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料。

其次,由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媒介与宿主都依赖于一定的地理景观而存在,环境的改变会使媒介和宿主的生存条件发生改变进而减弱或消失,所以通过改造环境有可能有益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

再次,加强对涉足疫源地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了解疾病种类危害、症状,传播媒介、传播途径以及有害医学动物的季节消长情况,避开在危险季节进入疫源地,并掌握必要的卫生防护知识,有条件的可开展预防接种。

总之,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描绘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分布图谱,并结合疫源地情况制订防治对策,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原文作者/宁芳、沈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病应急中心)审稿/李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