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不好的亲密关系,如何找回被爱的信心?

        在后台,我们收到了这样一条粉丝留言:

“经历了一段很糟糕的关系。因为这段关系,觉得自己很糟糕,现在也根本没办法开启新的恋情——因为我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配被爱。难道我一辈子都要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吗?我该怎么办?”

经历了糟糕的关系,导致自尊水平低下——的确会成为未来走向幸福的障碍。今天的文章,我们来聊一聊,对于这些走出了不良亲密关系的人来说,如何才能重建自尊,找回被爱的自信。

今天的文章同样也适合于那些因为原生家庭或成长创伤,导致总是怀疑自己不够好、有什么地方不对、不值得被爱的人。一定要认真学习哦!

如果把自己看作一件艺术品,它会是什么样的?

对于这样一件作品,你是如何感受、看待的?它足够好吗?值得你认可吗?

这些我们对自己产生的评价,就是自尊(self-esteem)。

*低自尊,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全方位的影响

1. 低自尊者很容易陷入虐待型亲密关系,不能自拔。

  • 一方面,ta们很容易进入这样的关系。

那些会贬低、打击ta们的人,反而令ta们感到“安全”——对方本就对我期待不高,我不用时刻担心会令对方失望。因此,ta们很容易进入一段不够健康的关系。

  • 另一方面, ta们也很难走出这样的关系。

在关系中,ta们往往缺乏明确“底线”。即使看到伴侣身上有一些严重缺点,ta们也常常觉得对方配自己足够好了,自己不应该奢求太多。

很多时候,ta们还会因为怀疑自己配不上伴侣,而想要补偿对方,对对方加倍付出。在一些程度更严重的情况下,ta们甚至会反复原谅伴侣的劈腿、家暴。

同时,由于ta们内心深处无法肯定自己的价值,伴侣的每一句批评、拒绝,都会激发ta们对自己“本质”的思考——是不是对方才是对的?我真的不够好?

因此,ta们很容易被拉入“怀疑自己-收到负面反馈-更加怀疑自己”的恶性循环中。长此以往,ta们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而无力离开这段不够好的关系。

2. 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低自尊者也可能有以下表现:

  • 常常觉得他人不重视、不喜欢自己,甚至在针对自己

  • 认为自己的成就是侥幸得来

  • 有讨好者倾向,觉得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不重要,偶尔却又因为一直在满足他人而感到不满

  • 内心敏感,有点“玻璃心”

  • 非常想要得到他人认可,或向不相关的人证明自己

  • 特别喜欢与人比较

  • 不敢肯定自己的想法,遇到选择总要寻求他人意见

  • “耳根子软”,觉得每个人都有道理,容易受人左右

*总的来说,低自尊的人有更高几率受抑郁、焦虑情绪困扰(Renouf & Harter, 1990;Sowislo & Orth, 2013)。Ta们更容易感到生活痛苦、没有希望(Overholser et. al., 1995)。与自尊水平更高的人相比,ta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甚至经济水平都处于劣势(Trzesniewski et. al., 2006)。

        同样是面对打击、经历创伤,为什么一些人可以很快地恢复健康自尊,而另一些人却在很长时间后仍觉得“是自己不够好”?

社会心理学家Baumeister认为,人们其实生来自带一种需求和动力,令他们觉得自己足够好、有价值。在生活中,我们都难以避免会遇到打击,但我们天生拥有可以应对这些危机、并发展出健康自尊的潜能。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破坏了这种潜能,令一些人陷入低自尊中无法自拔呢?

从事自尊研究多年的Susan Harter在她的书中写到,这可能与我们早期的负面经历有关。因为自尊作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从此角度出发,她也提到了自尊潜能可能遭到破坏的两种途径:

“Ta们没有好好爱护我”根据Charles H.Cooley的“镜中自我”理论,人的自我意识源自于与他人的互动。简单来说,在我们人生早期,身边那些重要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和评价,会逐渐内化成为我们内心的一种声音,主导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比如:如果父母只在孩子考了高分、给自己“长脸”之后才表扬ta,孩子就很可能认为“我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他人需求”。这种体验积累起来,孩子会认为自己本身是不值得的,自尊潜能会遭到打击。

2. “我想做的事情,都无法完成”

社会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则认为,自我认知的开始在于,在童年时期,我们是否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到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

比如:一个热爱知识,渴望学术成就的孩子,却偏偏成绩不好;或一个重视关系、在乎人缘的孩子,却偏偏没什么朋友。Ta们可能因此产生一种无力感,认为“我永远不可能变成理想中的自己”。这种无力感如果在多个方面逐渐积累,ta们的自尊潜能也会受到打击。

综上所述,Harter认为,自尊潜能被打击最严重的,就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既没有被好好爱护、也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到想做的事的人。

接下来,我们会针对不良关系带来的“低自尊后遗症”,为大家分享4个提升自尊水平的实操方法:

1. 找到支持你的团体

如果你曾经处在一段虐待性的关系中,可能你已经活成了一座孤岛——好像除了伴侣外,你的生活一片空白,朋友和家人都变得陌生,因此你只能独自忍耐。

但是,重新联系起那些爱你的人,寻求ta们的支持和帮助,是走出低自尊的第一步。

好的支持者,是指那些可以陪伴你、为你提供帮助、并且不会随意评判你的人。在寻求支持者的过程中,要特别警惕那些关系紧密却会再次伤害你的人,比如:总是挑剔你的父母、开过分玩笑的“闺蜜”等。你可能会感觉与ta们相处是令你感到最熟悉、最“安全”的,但同时,你也将自己又一次摆在了被贬低的悬崖上。

如果身边暂时没有合适人选,你也可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而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也可以有意识地逐渐丰富这个支持者团体,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

2. 积极的自我对话(Positive Affirmation)

看到积极对话,很多人会联想到一些“打鸡血式”的自我肯定,例如:“我是最棒的!”。

然而,对自尊水平处于低谷期的人来说,它可能带来负面感受——毕竟它与你当下的认知相差太大了,你很难相信它,还可能进一步感受到现在的无能为力。

因此,你可以试着为自己的情况“量身定做”一些积极性自我对话,让它们更具体。同时,坚持每天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一些积极的话语。这么做虽然听起来有些傻气,但实证研究表明,它是有效的(Bloch, 2015)。比如:

  • 失恋时——“我可以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东西、更了解自己,为迎接更美好的恋情做准备”;

  • 约会前感到紧张时——对镜中的自己说“我很可爱的”;

  • 对未来感到迷茫时——“我相信我最终会过得幸福,即使现在辛苦,我也愿意对未来保持期待”;

  • 被别人拒绝时——“我的需求和这个人的需求目前不匹配,但我仍是一个特别的、有价值的人”。

3.找到自己的优势

你可以在下面这样的优势探索表格中,圈出自己的特点。当然,你也可以在表格中加入更适合自己的词汇。

然后,你可以针对勾选出的优势,进行小段写作。

在写作中,可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 你的这项优势是在什么时候、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 这项个人优势会对你的哪方面(关系、工作、还是个人提升)有所帮助?

4. 从小事做起,发展胜任感

想要使提升后的自尊更加稳固,你还需要真实地感受到——我可以面对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挑战,也有能力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我们将这种感受称为“胜任感”。

首先,你可以寻找一个兴趣领域,比如:曾很喜欢的跑步、一直想学的画画,等等。

然后,在特定领域内,为自己设定短期目标。这些目标要具有挑战性,但同时,又是你“向上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比如:把5公里跑的速度提升20秒、坚持上完绘画的十节课,等等。

在过程中,你可能遇到新伙伴,也可能发现新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新领域中,你可以跳出过往的环境局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一些方面是有竞争力的,从而开启“提升自信-接受更多挑战-胜任更更多挑战-进一步提升自信”的良性循环。

要注意,你需要循序渐进,不要让自己遇到太多的挫折。当你在更多的特定领域建立起“我有能力”的感受,你就会逐渐积累出一种更全面的胜任感。

KY作者 / Jojo

编辑 / KY主创们

Reference

Baumeister, R. F. (Ed.).(2013).Self-esteem: 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 Springer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loch, D. (2015). Positive self-talk for children: Teaching self-esteem through affirmations. BookBaby.

Overholser,J. C., Adams, D. M., Lehnert, K. L., & Brinkman, D. C. (1995). Self-esteemdeficits and suicidal tendencies among adolescents.Journal of the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34(7),919-928.

Renouf, A., & Harter, S. (1990). Low self-worth and angeras components of the depressive experience in young adolescents.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3), 293-310. doi:10.1017/S095457940000078X

Sowislo, J. F., & Orth, U.(2013). Does low self-esteem predic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meta-analysis oflongitudinal studies.Psychological bulletin,139(1),213.

Trzesniewski,K. H., Donnellan, M. B., Moffitt, T. E., Robins, R. W., Poulton, R., &Caspi, A. (2006). Low self-esteem during adolescence predicts poor health,criminal behavior, and limited economic prospects during adulthood.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2), 381–390. doi:10.1037/0012-1649.42.2.381